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人民網北京8月23日電 (方蕊娟)今天上午,就中宣部理論局通俗理論讀物《理性看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5位專家進行座談,以“環境惡化怎么扭轉”為題進行解讀和交流。在談到我國環境質量標準問題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認為,由于發展階段、技術水平、分析儀器等因素,我國的環境質量標準和發達國家比還相對滯后。
周宏春指出,我們國家的環境質量標準和發達國家比還是相對滯后,比如說水的標準,大家到國外都有一個感覺,到任何一個旅游公共場所,自動水龍頭一按就可以直接飲用。但是在中國,基本上沒有一個城市能做到這個水平。從具體情況看,我們在水質標準制定上,我們從90年代制定的水質標準,測量指標是30多個,國外測量標準是100多個,從具體監測上,我們現在做的還是相對落后的。比如地下水,今年春天報的地下水偷排問題,通過深井向地下注入污水問題等。
周宏春談到,由于職能的調整,我們國家希望從九龍治水狀況,改變成一家管,但是最后由于具體工作銜接問題,這樣的監測網絡一直沒建起來。當然另外一個原因是分析問題,國外的分析儀器在生產和質量上比我們領先、比我們先進,我們的測試相對還是落后一些,有些元素還不能準確地測量,它的誤差可能比它的含量還要大。所以,簡單地說,環境質量標準和國際比還是有滯后的。有客觀原因,就是我們的監測問題,我們的設備問題。同時,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水處理。我在國外看排放水處理,它那個出來的水是三級處理,直接供給水廠,而在中國推廣再生水還很難,還做不到。于是乎,由于發展階段的問題,由于技術水平的問題,由于分析儀器的問題,導致我們國家整個水的標準還是比國外滯后的。當然,政府也提出來,我們在未來的某一個階段要自來水直接飲用,我覺得朝著這個目標,我們的環境治理會逐步改善。
周宏春:我國環境質量標準與發達國家比還相對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