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融西借、跨越趕超,建設冀魯豫三省交界科學發展先行區”,聊城市嚴格落實相關精神,鞏固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果,切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全方位監控系統
建成投運14座城市污水處理廠
今年,我市代表山東省迎接國家“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在全國9大流域25省榮獲總分第一名。
據聊城市環保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12年我市在省轄海河流域7個地市的排名,由第6位躍升至第2位。衛運河、馬頰河、徒駭河三條主要河流COD和氨氮平均濃度為30.78毫克/升和2.27毫克/升,比“十一五”末分別下降了29.7%和13.4%。全市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有水就有魚”目標全面實現。
記者從聊城市環保局了解到,2012年環保專項行動出動執法人員上萬人次,現場檢查排污企業近5000家(次);累計投資12億多元,在33家工業污染源建設了污水深度處理工程或再生水回用工程。
同時,聊城市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對150家重點企業下達了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計劃,其中118家已通過驗收,并建設了祥光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和信發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發揮環保倒逼作用,按期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禁止新建酒精、造紙、印染等高耗水、高排污企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作為傳統排污大戶的造紙行業,2012年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降低了一個百分點,全市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萬元產值排放強度由“十一五”末的1.48千克/萬元降低至1.24千克/萬元,氨氮由0.23千克/萬元降低至0.196千克/萬元。
我市還打造全方位監控系統,在61家重點廢水排放企業和14家城市污水處理廠安裝了自動在線監測設施,在全市135個污染點源、人工濕地、城市總排等環境要素建設了視頻監控,在主要河流出入境斷面建設了17個河流斷面自動監測站,實現了對重點污染源、重點河流斷面的實時監控。
據悉,我市累計投入10億元,建成投運了14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61萬噸,出水水質均能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建成了6個污泥處置工程,所有污泥都得到妥善處置。全市建設污水處理管網2100公里,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污水處理廠平均運行負荷率達到75%以上。
另外,我市建立起企業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三級應急防控體系,要求排污企業在廠內建設事故應急池和總排口電子閘門,形成一級防控;污水處理廠建設非正常工況狀態下的應急儲水池,形成二級防控;主要河流跨縣界斷面建設攔污節制閘及人工濕地截蓄污水,形成三級防控。建立“超標即應急”機制,組成應急機構,配備應急監測和處置設備,出現超標立即溯源并處置。從根源上杜絕了較大污染事故發生。
聊城市環保局還制定實施了科長值班制度,每周明確1名科長值班,值班科長為值班期間處理所有環境污染物超標問題的總負責人、總協調人和總督導落實的第一責任人,牽頭負責一周內全市河流斷面與污染點源的環境監督管理,確保在最短時間內解決超標問題。
人工濕地凈化水質
尾水成生態景觀水源
據了解,在“治用保”水污染防治體系中,將再生水回用工作已經由點到面鋪開。魯西化工集團、高唐泉林紙業、中冶銀河紙業、中華聊城發電廠、三和色織集團、冠洲集團、祥光銅業、金蔡倫紙業、信發集團等一大批工業企業都建立了再生水循環利用模式,全市每天再生水回用量近4000萬噸。
在市城區投資1.5億元,對兩座污水處理廠建設了深度處理工程和再生水回用管道,將再生水輸送到國電聊城電廠。開發區污水處理廠達標廢水全部進入小湄河人工濕地,再生水回用率達50%,尾水成為生態景觀水源。通過大力實施再生水回用措施,大大減少了地下水取水量,2011年以來,地下水位持續回升0.2米。
通過實施再生水截蓄工程,建設了攔河閘和橡膠壩19座。對不能回用的再生水進行截蓄,每年截蓄7000萬噸,不但解決了沿岸農田灌溉和景觀水水源問題,還通過自然降解凈化,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目前,我市年減少引用黃河水5000多萬噸,打造了一批沿河沿湖景觀帶,實現了水資源綜合利用。水資源流域內循環得到最大限度實現。
我市把人工濕地當作水污染防治亮點工程來抓,在對東昌湖、九州洼、魚丘湖等濕地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投入55.7億元,累計建成臨清衛運和裕民渠、高唐泉林等人工濕地23處,使每個縣(市、區)主要河流上均有一處可處理3倍排水量的濕地,對達標排放的工業和生活廢水進一步凈化處理,并在濕地進水口和出水口安裝在線監測設備。
據介紹,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是“治用保”水污染防治體系建設的核心。聊城市濕地工程力度之大,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人工濕地不但可以極大改造和提升主要河流、湖泊的生態修復能力,還為建設優美的沿河沿湖風景區創造了條件。
聊城市環保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局嚴格落實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堅持“環保第一審批權”,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法律、法規,不符合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區域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項目堅決不批;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總量控制指標或污染嚴重且環境質量長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區,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對生態破壞嚴重或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對生態有較大影響的項目。
“十二五”以來,聊城市淘汰關閉落后產能企業36家,拒批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39個,涉及投資近60億元,嚴防了新污染源產生。
開辟“綠色通道” 主動提供服務
縮短環評審批時限 加快項目進度
據介紹,為了給我市招商引資工作大局保駕護航,市環保局打破常規開辟了“綠色通道”,實行“特事特辦、急事急辦”,按照“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的工作機制,對招商引資及重點項目提前聯系溝通,縮短項目環評審批時限,加快招商引資項目建設進度。
對項目投資過10億元的重點項目,實行“一對一”、“點對點”跟蹤服務,指定專人負責,提前介入、超前研究、耐心指導、主動排憂,變坐等審批為主動服務,及時掌握項目環評等前期工作的進展情況,協助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力促項目盡快落地建設。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利于節能減排的重點項目簡化程序、縮短審批時限。
同時,取消項目環評審批環節中的預審環節及所有前置審批材料的審查,建設單位可直接提交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堅持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推動優化產業結構,對高風險、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和產能過剩建設項目環評進行嚴格把關;對投資額度大、財政稅收貢獻大的生態優質高端高效產業加快審批,做好服務,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另外,對污染超標行為設置“高壓線”,對存在生產能力與治污設施不匹配、超標排污或其他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一律實施限期治理,限期不能通過環保驗收的,報請市政府后予以關停。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手段,提高企業違法成本,震懾違法違規行為,確保企業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