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退也難、進也難的電鍍企業,升級改造是必由之路,電鍍園區被視為發展方向,但要脫胎換骨,真正實現綠色發展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傳統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電鍍企業需要技術上水平、管理上檔次,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上海弘夏電鍍有限公司董事長夏火官最近正在忙著電鍍廢水分質處理改造,他向記者展示了由同濟大學專家設計的工藝改造圖。改造完成后,各車間的含鉻廢水、含鎳廢水、含氰廢水和綜合廢水將實現分類收集、分質處理。
《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后,對電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有業內人士評價,這一標準不僅是排放指標上的簡單調整,更要求企業的技術上水平、管理上檔次,改變過去的粗放管理模式,實行精細化管理。
上海電鍍協會副理事長王國祥說,要實現電鍍企業廢水穩定達標排放,關鍵在分質處理。但對于仍在運行的手工生產線來說,要真正實現廢水分類收集難度很大。
作為現代化產業鏈條中的一環,電鍍行業不能被取代,但如何實現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
1 分質處理難在分不開
電鍍工藝復雜,手工生產線難以保證廢水真正分開
所謂分質處理,就是將廢水按照所含污染物質或重金屬離子的不同,進行分類收集后分別進行處理,也就是將處理方式由原來的“煮大鍋飯”變成“開小灶”,針對不同廢水的特點對癥下藥。
專家向記者解釋稱,電鍍生產的工藝流程非常復雜,包括鍍前處理、電鍍、鍍后處理3個方面,每個方面都由多道工序組成。比如,鍍鎳要經過除蠟、除油、酸洗、預鍍銅、鍍鎳等工序,鋅合金鍍鉻包括除蠟、熱浸除油、陰極電解除油、浸酸、堿性光亮銅、光亮鎳、鍍鉻等工序,鍍件從一種溶液進入另一種溶液前幾乎都需要清洗,以除去鍍件表面滯留的前一種溶液,整個電鍍過程包含了很多道水洗工序。清洗是電鍍廢水的主要來源,而且不同工序清洗廢水所含的污染物質或重金屬離子有很大差別。
如果將這些廢水混合在一起處理,不僅處理量很大,而且廢水成分復雜,混合后各種成分可能發生化學反應,進而影響處理效果。《電鍍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明確要求,電鍍廢水應分類收集、分質處理。
然而,要保證廢水實現分類收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質處理難在分不清”。王國祥告訴記者,要保證每一道工序的廢水都能夠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就要有很好的設施,而手工線基本做不到。
記者在多個電鍍手工車間看到,由于生產過程完全依靠手工操作,鍍槽周邊地面都是濕漉漉的,各道工序之間的廢水被混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投資建設了分質處理設施,也難以保證廢水能夠被真正分開,處理效果也就會打折扣。
據王國祥介紹,《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出臺后,工業園區內的新建企業基本都實現了分質處理,但成立時間較長的老企業,由于生產工藝落后、環保設施較差,還未能實現分質處理。
2 分質處理能降低成本
可降低30%的處理成本,但監測和管理成本會上升
面對轄區內電鍍企業“兩極分化”的現狀,上海浦東新區環保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建企業只要管理到位,達標排放問題不大,一些老電鍍企業要實現達標排放確實有難度,但要進行生產,達標排放是基本要求。所以,他們實行“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積極溝通,推動設立電鍍園區,但這涉及土地審批、搬遷等問題,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中,他們在想法設法規范企業的環保行為,計劃選擇一兩家試點企業進行分質處理改造,弘夏電鍍有限公司就是試點改造企業之一。
上海浦東電鍍廠的分質處理改造也已經開始。記者在現場看到,用于分質的“廢水池”實際是4個方形化工桶,分別收集來自車間的含鉻、鎳、銅廢水和綜合廢水,然后再分別進行處理。
王國祥告訴記者,最早提出廢水分質處理,是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的,分質處理有利于降低處理成本,“處理鋅只要幾塊錢就可以了,處理氰化物加次氯酸鈉即可,如果各工序廢水都集中到最后的綜合池處理,廢水中的成分可能會互相反應,進而影響處理效果,甚至可能出現重金屬超標的情況。”
夏火官以含鉻廢水處理給記者舉例,進行含鉻廢水處理要將六價鉻變成三價鉻,但排放標準不僅要求六價鉻排放達標,還要總鉻排放達標,廢水排放的pH值要求為6~9,“企業老板為了節省處理成本,一般將pH值調節為6~7”。如果一家企業每天產生電鍍廢水400噸,其中含鉻廢水50噸,pH值為5,要使總鉻排放達標,需加入藥劑使其沉淀,但其反應環境要求pH值達到9左右,若與其他廢水混合處理,就要將400噸廢水的pH值調整到9,而如果分質處理,只需將50噸含鉻廢水的pH值調整到9就可以了,成本可以有效降低。
他告訴記者:“綜合處理也可以達標,但成本更高,分質分類處理有利于穩定達標,而且成本可以降低30%。”但上海電鍍廠負責人沒有這么樂觀,因為分質處理后需要增加監測和管理工作,監督各個車間是否確實實施了分類收集,所以會帶來監測成本的上升,包括設備購置、人員成本等方面。
3 污泥成了老大難
處理費用接近2000元/噸,急需污泥減量化技術
困擾電鍍企業的不僅是廢水達標排放問題,還有因此帶來的污泥處置問題。在電鍍廢水處置中,化學沉淀法應用廣泛,但這種處理方式會產生大量含有重金屬離子的污泥。按照相關規定,這類污泥需要交給具有危廢處置資質的企業進行處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現在,上海電鍍污泥的處置費用已經接近2000元/噸,對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上海市電鍍行業“十二五”規劃》也提出,“十二五”期間,污泥處置難題將進一步凸顯,企業將會受到更大的壓力,污泥減量化、金屬污泥綜合利用技術急需研究。
王國祥向記者證實,用石灰處理電鍍廢水的效果很好,而且石灰的價格比氫氧化鈉要便宜,但是,污泥產生量更大。有電鍍企業曾做過測算,用石灰粉做沉淀,污泥產生量約3公斤/噸廢水,若用氫氧化鈉做沉淀,污泥產生量約1.5公斤/噸。為了減少污泥處置費用,很多企業只能舍棄石灰。
“前幾年,上海電鍍企業廢水直排、偷排的現象都存在。現在,企業環境意識在提高,但超標、不穩定達標不是一下就能解決的。一些企業設備很好,但廢水產生量與生產有關,生產不穩定,排放濃度也不穩定,不同時間段產生的廢水濃度、流量是不一樣的,而廢水處理時的藥劑添加依靠人工進行,有時候很難控制。”王國祥說。
做好常規處理的同時,配備廢水儲存池同樣非常重要。以前,電鍍廢水都是經過常規處理后直接排放,即使在末端發現超標也束手無策。如果配備了儲存池,可在發現超標后,將廢水引入儲存池,再進一步進行處理,避免超標排放。“‘兩高’司法解釋出臺后,企業很擔心環保問題,以前罰錢只是買個教訓,現在不一樣了。”王國祥說。
4 一定要清潔生產
減輕末端治理壓力,清潔生產效果可觀
“只要措施到位,將電鍍企業的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是可以做到的。”王國祥說。
在弘夏電鍍廠,夏火官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只要處理得當,廢物也會帶來經濟效益。比如,市場上硫酸鎳的售價最高曾達到8萬元/噸,如果有效回收槽液中的硫酸鎳,不僅可以創造價值,還能減輕末端處理的壓力。
化學鍍鎳近年發展迅速,其溶液濃度一般為18mg/L,但化學鍍鎳的溶液不能添加只能勾兌。夏火官說,在廢棄的化學鍍鎳溶液中加氫氧化鈉沉淀后,就可以把其中的鎳提取出來。他計劃在分質處理后的廢水處理站設立專門的化學鍍鎳處理桶,產生的經濟效益由廢水處理站和車間分成。“這樣一來,有了經濟效益刺激,進行廢水處理的人就會專門去找化學鍍鎳廢溶液,車間也不會隨便偷排了。”
污染物排放與企業生產工藝關系密切,作為重污染行業,電鍍企業末端治理的壓力很大,而且運行費用較高,減輕末端治理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實施清潔生產。比如,某電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后,連續實施清潔生產方案31個,最終實現節能20%、節水75%、廢水排放量削減81%、危廢削減39%。
據王國祥介紹,上海市99%的電鍍企業已經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浦東新區的電鍍企業全部都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電鍍企業一定要走這條路,清潔生產審核帶來的效果很可觀,真正達到了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
根據規劃,在“十一五”推行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上海電鍍行業要繼續按照環境保護部加強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的要求,使清潔生產覆蓋全行業,達不到審核要求的列入淘汰范圍。同時,發揮清潔生產在節能減排方面的作用,加大審核力度,“十二五”期間上海電鍍行業清潔生產要上一個新臺階,30%的電鍍企業要達到國際,30%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0%達到國內一般水平,30%左右的企業被整合調整或被淘汰出局。
5 管好園區不容易
電鍍園區不是一般的工業園區,廢水處理問題是關鍵
“電鍍行業是現代工業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需要加強管理,特別是污染防治,但絕不可能取消或被取代。”我國著名電化學家、中科院院士査全性一語道出了電鍍行業的重要性,但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成為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因此,電鍍工業園區被寄予厚望。
王國祥認為,園區是今后的發展導向,具體來說,他認為電鍍集控區的方向更好,因為園區內都是專業電鍍企業,便于廢水集中處理,但要加強管理,不應成為集中污染區,廢水要實現達標排放,廢氣排放要有組織。同時,對于入園企業也要設立準入門檻,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規范企業環保行為。
無論行業協會還是環保部門,都在為上海設立電鍍園區而努力。《上海市電鍍行業“十二五”規劃》提出,上海電鍍行業持續發展的緊要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電鍍工業園區。《上海市電鍍行業專項檢查工作報告》也建議,在部分廢水直排河道電鍍企業較多的區縣(如寶山區、浦東新區、嘉定區和奉賢區)建設電鍍產業園,通過對區域內的土地利用進行科學規劃,形成生產鏈,建立優化的產業結構,統一組織區域內的能源生產和供應,建設供水排水及廢水處理回用系統,組織區域內跨廠物料大循環,大力推行廢物的綜合利用。
目前,國內很多地方已經建設了很多規模不一的電鍍園區,但污染治理真正做得好的園區卻不多。電鍍園區不是一般的工業園區,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三廢”處置、排污管網鋪設、科學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否則,一旦電鍍企業集中入園,生產線少則數十條,多則上百條,污染物不能得到處置,后果不堪設想。
其中,廢水處理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是電鍍園區順利運營的關鍵,如果管理不善,工業園區很可能就會成為集中排污區。因為園區內涉及很多企業,每家企業的原料、電鍍液成分都不同,而且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在不同條件下的價態等都存在差異,污水處理廠采用統一的方式處理,處理效果也會不同。
記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在進行電鍍行業污染整治時,一方面推動企業入園,另一方面也在加強園區內的污染防治工作。比如,《浙江省電鍍行業污染整治方案》要求,園區內分產品、分區域進行生產管理,嚴格實行雨污分流,電鍍企業廢水必須全部納管;建設統一、集中的廢水處理設施,電鍍廢水按照不同污染物種類分質分流,含一類重金屬污染物的廢水經單獨處理達標后方能與其他廢水合并處理;園區中心及周邊需設地下水觀察井,并由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對地下水進行常規監測。
園區污水處理廠最頭疼的,就是企業對廢水的預處理不到位,會加大末端集中處理的壓力,也很容易出現超標排放的情況。但是,現在對于企業預處理到什么程度沒有明確的法規要求,主要依靠園區與電鍍企業的協議約定,不能對企業產生足夠的約束力。
要管好園區,王國祥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不能否認有些地方為了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環保問題,但環保部門要加強執法力度,杜絕人情執法;另一方面,企業要做好預處理工作,廢水最終由園區集中處理,確保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