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政策層對于推行工業污染第三方治理就開始了研究。2008年初,國家發改委、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聯手在電廠脫硫領域推行特許經營試點,將電廠的脫硫設施交給第三方專業治理公司,以脫硫電價款對達標的治理服務進行支付。
從一開始就參與試點的國電清新董事長張開元恐怕最知道這其中的苦辣甜酸。對于工業企業第三方治理模式,張開元的總結很簡潔:非常好,非常難,有希望。
專業脫硫只能撿漏兒?
自己成立環保公司互相投標治理工程,事實上是變了味道的第三方運營
國電清新是專職進行脫硫工程建設、運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是上述試點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張開元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國電清新能有今天的發展,實際上得益于第三方治理。
“從環保企業的角度,如果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綜合實力和優勢的話,通過第三方治理模式可以很容易地做強、做大,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張開元說,這種模式對排污企業也有很大好處,省去了治理的麻煩。“本來是一個被監管方的企業,變成了對專業公司的監管方,甩去了包袱,安心做生產。”
在他看來,第三方治理最重要的優勢是顯著提升了污染治理效果。“有一年我們在電廠的脫硫項目據說被檢查了37次,但我都不知道。因為我們不關心這些,只用核心技術、高效管理將這個脫硫設施運行好。不管誰來查,都沒有壓力。”
這么好的事情現在推行得怎么樣?張開元直言不諱:不怎么樣。“主要是難在排污企業不愿意開放這個市場。當然不是一點兒沒有開放,我們也做了一些。但只能揀他們剩下的。”
張開元此前就曾“炮轟”5大電力集團“自己成立環保公司互相投標治理工程,事實上是變了味道的第三方運營,公開透明的多方監管無法實現。”
他說,這些“脫胎”于電力企業的脫硫公司,他們認為在環保電價補貼基礎上運行起來容易且有收益的,這種項目不會放到市場上;如果認為項目確實很困難,認真運營會沒有收益甚至會虧本,這些項目我們才夠得著。
國電清新為什么愿意做“不賺錢”的項目?張開元說,專業公司在核心技術、運營管理上有明顯優勢。“他們嫌棄的項目,我們覺得還是可以有合理利潤的。”
他甚至曾經在一次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座談會上,提出不要再增加補貼了。“因為在現在這個補貼力度上我們還有事可做,如果再提升補貼,所有的治理項目都變成了盈利項目,給我們的市場就會徹底沒了。我們的訴求是要給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而不是增加多少補貼和稅收優惠。”
應該讓環保補貼流向真正的治理項目
呼吁相關部委牽頭成立政策性的清潔空氣基金,推動第三方治理在大氣治理陰暗行業發揮作用
脫硫1.5分錢/千瓦時、脫硝1分錢/千瓦時、除塵0.2分錢/千瓦時,國家近年來針對電力行業不斷完善環保電價政策。對此,張開元的評價是:這筆補貼很好很必要,但不論是否認真運營、就直接結算給電力企業的這種方式,毫不客氣地說是偷懶的。
拿著脫硫電價,卻不按承諾認真運行脫硫設施,這種現象如今并不少見。時開時停、開設煙氣旁路、在線監測造假等行為,不只出現在小企業,不少大企業也在被“抓包”、扣減脫硫電價的處罰名單上。
作為全民承擔的成本,環保電價補貼理應得到更好地使用。張開元建議有兩種方式來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益。一種較為“激進”,是將環保補貼從電價中單獨出來,成立治污基金,由獨立機構管理、發放好,用到真正進行治理的項目上去。另一種則是要將這筆錢放在國家電力公司,由其進行管理和發放。“給國家電力公司添了一些麻煩,但實際上也能有一些收益。”
不過在張開元看來,他最想呼吁推動的是由相關部委牽頭成立政策性的清潔空氣基金,推動第三方治理在大氣治理“疑難”行業中發揮作用。
“比如鋼鐵、水泥、冶金、化工等,在大氣治理方面的問題嚴重程度遠遠超過電力行業。”張開元說:“電力行業大氣治理這件事只能說辦得不夠好,但畢竟是已經辦了。但上述這些傳統行業由于沒有環保補貼政策,企業認真治理自身要承擔的壓力太大。”
張開元很坦率:“在沒有政策扶持的情況下,這些領域(大氣治理)里競爭性的企業沒法做。夸張地說,誰先做誰先吃虧,誰后做誰受益,所以大家都在拖。如果實在抗不過去,那就是哪家便宜用哪家,糊弄了事。”他認為,過分苛責企業的環境意識恐怕并不合理,政府應在嚴格監管、加強引導、塑造公平市場環境上下功夫。“出路還是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