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工業廢水產生量快速增長,工業廢水治理現狀不容樂觀,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近年來比較嚴重的污染事件幾乎都與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有關;另一方面,《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將工業水污染防治列入“十二五”環境保護的重點工程,預計投資總需求約為1250億元左右,年均治理投資約為250億元左右。
本文對我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所處的國家法律政策環境、行業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做出總體梳理和初步分析,以期拋磚引玉,引起更多業界人士對工業廢水處理投融資市場的關注和探討。
一、法律政策環境
2011年,我國出臺《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業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及水生態修復、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列入“十二五”環境保護的重點工程。近幾年來,已有多項水污染治理政策陸續出臺,預計未來水處理環保政策要求仍將不斷加碼,備受關注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和《清潔水行動計劃》有望于2014年出臺,這將進一步促進水處理行業的發展,未來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2013年10月2日,李克強總理簽署《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自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稐l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從事工業、建筑、餐飲、醫療等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向城鎮排水設施排放污水的,應當向城鎮排水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排水戶未取得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向城鎮排水設施排放污水的,由城鎮排水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補辦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并處以罰款。同時,《條例》明確提出國家要鼓勵采取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
2013年10月30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已明確的68件立法項目中,11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其中,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正式列入本次立法規劃,成為第二類“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市政環保產業期盼已久的特許經營立法終于被正式提上日程。
環保產業是政策驅動型產業,其發展既要依靠政府投資直接拉動,又有賴于監管體系的健全和規范。近年來,國家在政策、規劃的制定上不斷細化的同時,也加大了監管考核的力度。2013年1月,《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辦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統計辦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辦法》密集出臺;2013年10月,《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第三次提交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并建議將《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為《修訂草案》,這意味著全國人大立法機關將對這部法律進行全面修改。
面對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以及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的問題,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公布并實施《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相比以前,統一法律適用標準、降低入罪門檻、加大處罰力度成為《解釋》的最大特點。此外,《解釋》創新思路,從污染物排放地點、排放量、超標程度、排放方式、行為人前科情況等方面,新增了幾種“嚴重污染環境”的認定標準。
綜上所述,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危機和國家層面對環保治理的高度重視,2013年環保政策和立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鼓勵和規范并重,法律政策與實務操作并行,大大強化了環境犯罪的認定和懲戒機制,并在縱向產業鏈銜接和橫向部門聯動方面進一步得到了細化和明確。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在行政執法和監管、運營管理方面各自歸位——一方面,政府監管層面不斷規范完善法律體系并深化執行層面的專業能力建設和執法力度;另一方面,對投資運營商而言,唯有“明確定位、把握機會、提升實力、規范運營”方可實現公司實力的發展壯大和具體項目的持續穩定運營。
環保新政下的工業廢水處理市場(中)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工業廢水產生量快速增長,工業廢水治理現狀不容樂觀,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近年來比較嚴重的污染事件幾乎都與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有關;另一方面,《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將工業水污染防治列入“十二五”環境保護的重點工程,預計投資總需求約為1250億元左右,年均治理投資約為250億元左右。
本文對我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所處的國家法律政策環境、行業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做出總體梳理和初步分析,以期拋磚引玉,引起更多業界人士對工業廢水處理投融資市場的關注和探討。
二、工業廢水行業現狀
2012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684.8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21.6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32.3%。在調查統計的41個工業行業中,廢水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業依次為造紙和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占重點調查工業企業廢水排放總量的49.8%,是工業廢水處理行業主要的上游產業。其中,造紙及紙制品業工業廢水排放量最大。具體如圖1所示。
此外,醫藥行業廢水處理也是值得關注的市場。近年來,制藥行業成為環境污染事件的高發領域,2013年環保部核質檢總局公布2013版《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新版制藥工業廢水排放標準更加嚴格,對于下游沒有獨立廢水處理的企業,將采取嚴格限制手段。2014年環保部將繼續對醫藥行業進行重點督察,督察重點將主要集中在醫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臭味。隨著膜技術的應用,醫藥廢水處理難度不大,目前已涉足醫藥行業廢水處理的公司主要包括津膜科技、國中水務、金通靈等。
從地域上,目前我國工業廢水排放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浙江、廣東、山東、江蘇等省份。據統計,2012年:
1、造紙和紙制品業廢水排放量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浙江、廣東、山東、河北和河南,5個省份造紙和紙制品業廢水排放量占該行業重點調查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的46.0%;
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廢水排放量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蘇、山東、湖北、河南和浙江,5個省份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廢水排放量占該行業重點調查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的46.4%;
3、紡織業廢水排放量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和福建,5個省份紡織業廢水排放量占該行業重點調查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的81.4%;
4、農副食品加工業廢水排放量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廣西、山東、云南、河南和河北,5個省份農副食品加工業廢水排放量占該行業重點調查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的56.9%。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流域的工業廢水主要污染源有所不同,投資人可結合企業技術特點及核心競爭力,選擇相應的區域市場。例如,在松花江流域及淮河流域,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是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的主要上游產業,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廢水處理需求量較大。
三、行業主要投融資模式
根據業內操作經驗,目前我國工業廢水處理項目的主要投融資模式介紹如下:
1、EPC+托管運營
“EPC+托管運營”模式即治污企業在完成EPC工程總承包工作之后,通過簽訂委托運營合同,繼續對污水處理設施的系統托管運營。在該模式下,業主保留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的所有權,治污企業對設施的日常運營維護負責,不承擔資本性投資風險。例如,萬邦達已與神華寧煤有多個“EPC+委托運營”項目。
2、BT/BTO模式
BT與BTO模式多用于工業園區。BT模式下,環保企業先融資、建設項目,驗收合格后移交給業主(通常為工業園區管委會),業主分幾年向環保企業支付項目總投資加上合理回報。BTO模式則多了一個運營環節,即項目移交后,環保企業再來負責運營。例如,美華博大在部分項目上采用了BTO的模式。
3、BOT模式
BOT模式在市政公用行業應用較多,但在工業廢水領域推廣有一定難度。BOT項目建成后就要按保底水量收費,但在工業園區項目中,通常工業廢水處理項目建成后,園區還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水量還沒有形成,若按傳統的BOT協議,園區業主需要承擔過高的費用。在部分招商情況很好的工業園區中,也有采用BOT模式的工業廢水處理項目。例如,萬邦達的部分項目采用了BOT的模式。
4、合同環境服務模式
合同環境服務模式效仿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主要是污染企業通過合同服務,將節省下來的減排費用與環境服務商共享。例如,重慶遠達水務公司以EMC模式投資建設、運營阜新發電廠節水工程。此外,金州恒基在南鋼的工業廢水處理項目也采用了類似EMC的模式。
5、PPP模式
PPP模式通常被稱為“公共私營合作制”,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范疇,此處指狹義PPP模式。相較于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PPP模式將更強調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分擔項目風險,有利于降低前期風險。在PPP模式下,環保企業應與工業園區業主就項目風險制定更為詳細的風險分擔策略,例如在園區招商初期,工業廢水處理項目可暫不設保底水量,而以委托運營的方式由業主支付一定的污水處理費覆蓋環保企業的運營成本,雙方約定待進水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再重啟談判,根據成本審計,制定合理的收費機制并開始計算特許經營期。此外,在PPP模式下,更需要設計合理的退出及補償機制。
環保新政下的工業廢水處理市場(下)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工業廢水產生量快速增長,工業廢水治理現狀不容樂觀,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近年來比較嚴重的污染事件幾乎都與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有關;另一方面,《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將工業水污染防治列入“十二五”環境保護的重點工程,預計投資總需求約為1250億元左右,年均治理投資約為250億元左右。
本文對我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所處的國家法律政策環境、行業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做出總體梳理和初步分析,以期拋磚引玉,引起更多業界人士對工業廢水處理投融資市場的關注和探討。
四、工業廢水處理產業展望
在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之下,政府環境服務采購體系能否順利建立,尚有待觀察。就目前而言,雖然中央政府已經表達了環境服務采購的決心,但整個體系還有待完善,基于頂層設計的各項政策、標準、法規的逐步建立,將對社會資本能否順暢進入環境領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盡管我國確定了“穩中求進”的經濟發展總基調,但投資拉動經濟的路徑并沒有質的扭轉;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勢必對中低端制造業產生較大沖擊,這種狀況可能波及處于其下游的工業廢水處理行業——一些經營狀況不佳的工業企業在治污方面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將會下降,而地方政府在資金壓力、地方經濟發展、環保目標的實現三方面如何權衡,也將影響到工業企業在治污方面的投入。
隨著我國工業廢水處理需求和建設規模日益增大,我國工業廢水處理經歷了從“應付環保檢查”、相對更加理性化的“達標但不穩定”到“不僅要穩定達標,還要降低能耗”三個發展階段。因此,工業廢水處理近期的發展方向首先是提高運行管理的技術水平,運行方式將轉向定量運行,即處理系統處于一種最佳的穩定運行狀態;再者,工業廢水的系統化解決也是未來趨勢之一,即從清潔生產到廢水處理最后至回用的各個環節,使工業廢水從源頭減量化、處理無害化再到資源化。
長遠來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面臨以下機遇與挑戰:
1、環境治理深度需求的釋放
隨著工業廢水污染治理需求的剛性增長和政府對環境監管的日益重視,地方政府和污染企業將越來越難以逃避環境治理責任,從而將之前的歷史欠賬轉化為現實需求;從資本的角度,無論是政府投資還是社會投資,都將為業內擁有技術創新或資金實力的投資者帶來更多機會;同時,穩定足額支付的機制設計,將為目前徘徊在環保產業之外的社會資本(比如社保、養老資金)架設進入環境產業的橋梁,使產業規模成倍放大。
2、環境服務與資源化的銜接
隨著環境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資源和能源的日益稀缺,在高效、低成本、節能減排的同時,對工業污染物的深度處理并銜接資源潛能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國際上技術研發的重點。而這些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將有可能在未來激發出一個新型的、不同于以往的環境產業新領域。
3、投融資工具的多元化
環境產業既具有政策支持、安全穩定、反周期的優勢,同時一批高成長性的環境企業對資本市場構成的吸引力及其本身對資金的需求都在增強。盡管短期內有限的傳統投融資方式還難以完全滿足現實需要,但金融機構正在積極設計和推廣多樣化的金融產品,以及基于政策頂層設計的產業投資基金,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拓寬資本市場與環境產業的對接渠道。
4、資本垂青:創新型企業、重資產環境投資集團
在環境產業并購整合的浪潮中,一些企業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而另外一批企業則會抓住機遇,立于產業的潮頭。未來更容易受到資本界垂青的,一類是創新型輕資產企業,依托好的商業模式,方可具備持續成長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類是已經形成較大規模,處于行業第一梯隊的重資產型環境投資集團,且短時間內很難被其他企業超越,適合于對投資規模要求較高的股權投資基金進入。
5、政府公共服務采購帶來機遇
前一階段,受制于付費、監管、行業標準、配套設施等種種條件的不健全,包括工業廢水處理在內的新興市場并未形成真正的熱潮,但其潛藏的市場體量以及對資本的需求量都將超越以往。因此,若要釋放工業廢水處理巨大的潛在需求,就必須建立并落實一套穩定的政府服務采購體系,如此才能撬動社會資本,才能建立產業持續發展的通路。
【專業報告】環保新政下的工業廢水處理市場
來源:水工業市場雜志
作者:王立光/郝成斌(濟邦咨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