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處理的污水,可以變成美麗的風景湖,可以養魚,也可以用作灌溉。昨日,合肥市政府副秘書長常先米帶領考察團,實地參觀了廈門市分散型生態污水處理項目建設。他稱贊廈門的生態建設理念具有“葡萄串效應”,讓污水變成有價值的再生水,并希望能把這種先進技術和理念帶到合肥。
考察團先后參觀了廈門大學、灌口風景湖、集美新城核心區以及五緣灣濕地公園,詳細了解廈門中聯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在建的污水及再生水工程。
位于廈大王清明游泳館西側綠化地的再生水處理站,主要負責廈大西校區的生活污水,一天產生的3000多噸生活污水,經過再生水處理站處理后,2400噸以上可以再利用,其余600噸左右在處理中消耗掉。其中一半以上的再生水用做公廁沖洗,另外一半用作景觀補水、綠化用水等。比如人們熟知的芙蓉湖、文慶湖,就是再生水。
經過景觀改造、截污管網及污水再生處理工程、綠道工程項目等建設,原本骯臟發臭的灌口風景湖變成了一個周邊居民喜愛的生態休閑景觀公園,是瑤山溪流綜合治理的示范段。
據悉,廈門市一直重視對污水的生態化處理,在城區、筼筜湖沿岸、環島路沿線、多所高校都建有處理站,專門收納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島外農村也已形成了分散型生態污水處理模式,環境衛生大變樣。
原標題:廈門再生水處理模式 合肥政府考察團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