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劉波:十年一夢海綿城
FM971編者按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今年3月底,常德市被列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未來3年將獲得國家財政超過12億元的專項補貼。常德市能夠獲此先機,與10年的海綿城市建設探索密不可分,比如引進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城市水治理成功經驗,實施歐盟環境對話常德項目等,在此過程中,有一位常德人的敏銳和堅持舉足輕重,他就是德市政府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調員劉波。
10多年在城市水治理和環境保護領域的奔走呼號和身體力行,讓劉波在全國業內小有地位。今年3月30日,全國性公共決策類雜志《決策》發表文章:《專訪劉波:海綿城市怎么建?》。下面是詳細報道。
劉波:萬里長征才走了第一步。海綿城市究竟如何從紙上藍圖變成現實?
《決策》:作為長期倡導海綿城市建設的業內人士,您如何看待《指南》的出臺?
劉波:海綿城市的技術理念和產業體系在歐美已經發展了20多年,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城鄉環境,并且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體系,成為綠色經濟新的增長點,帶動了就業和經濟發展。
近幾年來,海綿城市技術在我國還處于理念推廣階段,設計體系、工程技術體系還沒有適應海綿城市建設的需要,形成社會共識和市場需求還需要一定時間。
但不可否認的是,《指南》的發布是中國城鄉建設史上一個里程碑的事件,標志著我國城鄉生態環境建設邁入了一個新的起點,展現了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光明的前景。相關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也會逐步建立起來,對我國經濟發展轉型起到促進作用,粗放型的城市建設發展模式也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海綿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國外稱為低影響開發(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時城市社區能夠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同時豐富城市景觀,增強城市生態功能,讓城市更加宜居。
海綿城市技術將改變傳統的城市建設技術路線,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達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決策》:海綿城市對我們傳統城鄉建設理念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劉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鄉建設長期處于粗放發展階
段,過度硬化與大拆大建伴隨著城鄉建設的全過程。在水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問題上,缺乏系統科學的研究和安排,使城鄉水生態環境領域逐漸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城市發展已面臨諸多窘境。
城市內澇、城市天坑、熱島效應、霧霾等一些城市病態現象持續出現,給城鄉居民帶來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社會全員勞動生產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改善進展緩慢;城市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備受霧霾襲擾,引發民眾詬病。
在造成嚴重的城鄉生態環境問題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造成巨大阻礙。所以,發布《指南》也是經歷了反復陣痛而達成的這一成果,得來不易。
《決策》:海綿城市適用于哪些領域?
劉波 海綿城市技術有著廣泛的適用領域,是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的基礎技術,它反映了社會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延續性的高度關切,海綿城市技術就是這種關切的表達。
社會應該如何利用雨水資源?如何看待洪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們如何處理水、土壤、空氣的辯證關系?這些問題都能在海綿城市技術中找到答案。
海綿城市技術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以社區(匯水區)為單元,包括工業、農業社區,雨水就地蓄留處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環。如果每一個城鄉社區都完成了這一使命,那么美麗中國的夢想就實現了。
當然這是一個較長時期的過程。我估計5-10年初見成效,10-15年大見成效,但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就有所作為。
有必要強調的是,在建設生態社區時,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社區生態功能,要看到社區(匯水區)與濕地、河湖的關系,也要看到大的流域關系,這樣我們在社區生態建設時才不至于迷茫,避免投資浪費,達到投資效益。
除了水資源利用外,海綿城市技術在生態修復領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社區生態、農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鐵路、大型機場、重金屬土壤污染、河道治理、農田水利等領域都有很好的修復效果。
研究表明,海綿城市技術也是治理熱島效應和霧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氣管道的生態修復治理領域,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海綿城市技術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以社區(匯水區)為單元,包括工業、農業社區,雨水就地蓄留處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環。
《決策》:海綿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從體制上看需要破除哪些障礙?
劉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要做好頂層設計,要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國家綠色發展的戰略框架。首先要做好戰略規劃,包括法律體系、財稅政策、管理體制、技術與產業體系、人才培養、公眾參與等環節綜合考慮實施,海綿城市技術才有發展的巨大空間。如果受到體制與部門利益牽絆,任何好的發展路徑都會夭折。
所以,我們不能只依靠住建部一家來完成這一使命,需要全社會都來支持這一領域的發展。海綿城市技術是城鄉生態建設的基礎技術和方法,也是實現城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的基本途徑,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
我們不僅要在宏觀層面解決流域性法律缺位的問題、行政管理分散的“九龍治水”的體制問題、財稅政策和投融資政策支持空乏的問題,而且,還要從微觀層面解決技術規范和標準問題、流域性的水生態建設規劃問題、市場和企業培育問題、人才培養問題等等,最后實現我國生態工業騰飛的戰略目標。
《決策》:從試點城市來看,應該怎樣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劉 波:海綿城市技術只代表一種技術體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發展的全部內涵。我們要利用海綿城市技術,達到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最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時,我們要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遏制城市無限制硬化趨勢。為解決我國城市面積成倍擴張,城市地表無限制硬化而帶來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各流域城市政府應以2014年城市硬化面積為基準,每年減少城市硬化面積3-5%,國家應將這一指標納入各流域城市政府的年度考核體系。同時,對農村地區城鎮化過程中的地面硬化情況進行管理,維護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
二是積極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從現在起,試點城市要有步驟地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開發、改造城市社區建筑物、道路、綠化帶、停車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蓄留雨水的生態功能。盡可能恢復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溝渠,減弱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雨水滲透率。重視城市地下管網的普查、檢測和修復工作,防止城市地質災害。
海綿城市技術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會大大減少,雨水進入污水管道的情況會逐步改善,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能力與效益均會提高,污水直排進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狀況也會得到改善。
三是高度重視水資源戰略規劃。將水資源及生態環境規劃納入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支持、鼓勵公民和社會組織參與和監督水生態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確立水生態規劃在城鄉規劃中的基礎地位,充分認識和利用水資源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注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歷史文化價值,培育和引導親水產業健康發展。
四是建立科學的流域管理行政體制。充分理解一個城市的發展與流域上下游地區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任何城市開發措施都要照顧到本地區和上下游地區人民的合理訴求,積極參與流域地區的環境與發展對話,制定流域治理行動計劃及時間表。
五是構建完備的水資源法律和政策體系。將立法先行與政策配套相結合,積極開展水生態法律和政策調研工作,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支持構建我國完備的水資源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機構應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機,率先構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決策》: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大量投資,這對產業發展來說將帶來哪些機遇?
劉 波:海綿城市建設首先帶來我國綠色技術創新,我國工程設計界長期以來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鄉社區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實施海綿城市技術以后,新的技術規范和技術體系建立起來,需要大量的轉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設立新的專業,以滿足社會需求。
社會資本被引導到綠色科技領域投資,大量的企業創新轉型,相應的產業技術裝備也會跟進,形成新的綠色產業鏈,帶動就業及經濟增長。另外,海綿城市建設也將在我國節能減排領域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并帶動產業轉型,綠色生態產業將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
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現有2萬多個社區,假設每個社區投資500萬元進行生態修復,僅北京市的投資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有專家估計,我國城鄉生態修復領域的投資,將從最初的幾千億元發展到成熟期的數萬億元,市場規模龐大,生態工業體系將得到完善。
這些投資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城鄉生態環境的改善,綠色GDP成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國家經濟呈現健康勢頭。
《決策》:現在,中央和一些地方也開始行動起來了,如何看待各地海綿城市的探索和實踐?
劉波:2015年1月27日,中國海綿城市技術創新聯盟在陜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正式成立,組建了國內第一個專家顧問團隊和大型海綿城市實驗區。今后,類似的技術團隊和探索實驗將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城市創新發展將成為我國城鄉發展的主旋律。
今年開始,中央財政將拿出專項資金支持6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每個城市將得到15-18億元的補助資金,力度空前。目前多地城市參與了申報工作,可喜可賀。但是,我們要反對為項目而項目的城市建設活動,避免一哄而上,投資浪費。
中央有關部門和各地城市政府應該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發展理念,扎扎實實地做好城鄉水資源生態規劃、法律政策的調整、技術體系的建立、產業的培育、人才引進與培訓等基礎工作。建立公正、法制、競爭的市場格局,推動城鄉建設穩步、健康發展。
來源/決策網
劉波大事記
劉波,男,1965年8月出生,漢族,籍貫,常德市。
1986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文化,現任常德市政府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調員。
中國海綿城市倡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
一、主要工作簡歷
1986年7月—1990年8月,常德市一中教師,武陵區教委電大進修學校專干;
1990年9月—1996年5月,常德市委宣傳部組織科干事、文明辦副主任;
1996年5月—1999年7月,常德市城管辦綜合科副科長(其中1997年9月—1999年9月,蘭州大學區域經濟研究生班學習);
1999年7月至今,任常德市環衛處宣教中心主任(其中,2002年3月-2006年3月,任湖南省環衛協會副秘書長,《湖南環衛》雜志執行主編);
2006年3月至今,任常德市政府及省建設廳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調員。
二、主要工作業績
劉波長期從事宣傳、環保工作,在資源環境領域有獨到的思維能力。曾主編出版《德山德緣》、《常德佛緣 》等系列“德文化”書籍,策劃和推動了德山乾明寺的重建工作;曾先后策劃、主辦中南六省、湖南省環衛發展論壇。
2004年9月,推動常德市政府、湖南省建設廳,聯合德國漢諾威市政府、漢諾威水協、荷蘭烏特勒支市市政府,向歐盟申請中歐環境對話項目,即《以常德市城區穿紫河為例—促進亞洲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
2005年12月,該項目獲歐盟批準,于2006年3月啟動。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籌辦和組織常德市和德國漢諾威市、荷蘭烏特勒支市第一至第三次國際研討會,4次中歐專家能力培訓活動,湖南省及常德市水資源領域官員和專家200多人次參與了項目國際交流活動,湖南成為國內第一個全面與歐盟水資源管理理念相融合的省份。
2010年7月,在上海世博會德國館日活動中,組織籌備“常德與漢諾威共同走向世界”主題活動。
2010年,促進中德合作《常德市水資源管理規劃2010-2020年》項目以及常德市江北城區水系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推動長沙市與漢諾威市在國際會展領域開展合作,推動中歐環境技術合作和交流,并向有關部門呼吁加強水資源管理,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流域管理體制。
2011年1月,劉波同志入選《湖南黨建90年》代表人物。
2011年3月,受九三學社中央邀請,參與撰寫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297號提案《科學利用與管理城市水資源的對策建議》,在全國首次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思路及系統解決方案。
2011年8月,參與由中國政府倡導組建的“亞歐水資源研究與利用中心”籌備工作,并受邀參加揭牌儀式。
2012年5月,致信全國七大流域80位城市市長,發起反城鄉硬化運動,呼吁加強流域管理及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工作,建設海綿體城市,主張開展國際合作,推動我國水資源領域理念與技術的創新。南方周末、中國教育電視臺、齊魯晚報、中國改革雜志、瞭望東方周刊、新浪網、搜狐網、新華網、西班牙加泰羅那電視臺等境內外媒體予以報道。
2012年5月,在《中國改革》雜志發表《城市如何告別內澇》調研論文。
2012年5月-9月,參與起草常德市政協“南北水系同治,加快一江兩岸協調發展”建議案,并主持常德市大江南地區(含鼎城、德山)水系綜合治理調研工作,完成調研報告。
2012年3月以來,先后受邀在北京市水務局、湖南省科技廳、水利廳等單位以及湖南農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省內高校舉辦國際水資源合作講座。
2013年以來,先后擔任長沙曙光環保公益中心、北京自然大學等公益NGO組織的水資源顧問,在北京、上海、天津、長沙等地參加國際雨洪管理會議以及海綿城市技術交流會議。
2014年8月,指導中南林業大學綠源環保協會澧水流域濕地保護調研項目。
2014年10月10日,在《中國建設報》發表評論《海綿城市更具生態魅力》。(2014年11月2日,國家住建部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1月,國家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2015年1月27日,在陜西西安西咸新區參加中國海綿城市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
2015年3月,全國性公共決策類月刊雜志《決策》發表文章:《專訪劉波:海綿城市怎么建?》
2015年2-4月,參與籌備首屆中美海綿城市工程技術交流大會(江蘇鎮江)。
2015年4月9日,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公益人物訪談,再次呼吁全國所有城市每年減少城市硬化面積百分之二,國家實施流域管理,在水資源領域率先開展行政體制改革,突破九龍治水的藩籬
更多資訊,請登陸項目網站 www.eu-changde.com或輸入“歐盟亞洲環境支持常德項目”在百度和谷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