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重點專項的立項清單,中心副主任閔小波教授牽頭申報的"銅冶煉危廢源頭減量及全過程控制技術與示范"成功獲批。
該項目由中南大學牽頭,聯合了國內10家色行業和固廢污染控制領域的優勢單位。閔小波教授為項目負責人,項目獲國家專項經費資助2292萬元,實施周期為4年。中心唐崇儉副教授擔任課題5“銅熔煉渣晶相調控浮選富集與安全處置技術”負責人,梁彥杰博士擔任項目課題2“搭配砷物料的銅底吹熔煉砷危廢源頭減量技術”負責人。該項目依托山東恒邦冶煉股份有限公司,聚焦銅冶煉危廢的削減與控制,提出以金屬砷富集為核心的銅冶煉危廢控制新路徑;通過搭配砷物料底吹熔煉和高砷中間物料協同強化浸出,并結合廢酸資源化處理和熔煉渣安全處置,實現危廢源頭減量與全過程控制。通過創新技術的耦合集成與示范,實現銅冶煉煙塵、渣泥等返回利用率大于95%,廢酸利用率大于80%,全過程危廢削減70%以上,形成可推廣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為我國有色行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2011年經國家科技部批準,依托中南大學組建的專門從事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發平臺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2016年優秀通過科技部驗收。
中心堅持重金屬污染防治研究特色,長期從事重金屬清潔生產與污染物治理利用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形成了重金屬清潔生產減污,重金屬“三廢”污染物治理與利用,重金屬污染場地修復三大研究方向。
“中心”組建了一支學術水平高、工程化開發能力強的創新團隊,現擁有固定人員59人,80%的科研人員具有海外研究經歷。科研人員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重金屬污染防治研究團隊先后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以及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心”還聘請了31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普渡大學、法國圖爾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國際著名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交流關系。“中心”每年向社會輸送近百名高水平的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人才,組織技術交流會3-4次,為企業培養技術骨干200余人。
“中心”建成了從實驗室、中試到產業化的創新鏈硬件設施,具備了比較完備的工程技術綜合配套試驗條件。 中心擁有“國家環境保護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湖南省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水污染控制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研究機構和平臺的支持;“中心”建設有重金屬清潔生產減污實驗室、重金屬廢水治理、重金屬固廢處理與資源化、煙塵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礦冶環境生物技術、大型儀器公共檢測等7大類試驗室,開發了“重金屬固廢處理”、“重金屬廢水生物制劑深度處理”、“重金屬氣型污染物凈化回收”、“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等20多臺套移動式中試裝備系統,在株冶集團、賽恩斯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17個產業化基地。配備了價值7000多萬元的科研設備,建成了12000 平方米研發大樓。
“中心”大型科研項目研發、成果轉化及技術服務能力成績斐然。開發了重金屬廢水生物制劑法深度處理與回用、含重金屬低濃度二氧化硫煙塵凈化回收、含砷固廢治理與資源化利用、有色冶煉污酸廢水資源化、重金屬重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等30多項技術,2項列入《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2項列入《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項列入《國際智匯平臺百強環保技術名錄》,形成了有色行業的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體系。
中心在重金屬污染防治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
1. 發明基于生物方法的重金屬廢水處理劑及生產技術,開發重金屬廢水深度凈化與回用新工藝,大幅度提高行業水資源的利用率。獲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 創新含砷多金屬物料清潔冶金源頭減排及含砷危廢安全處置技術,建成首條“無砷污染冶煉”規模化生產線,引領無砷污染清潔冶金技術發展。獲2014年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
3. 發明冶煉多金屬廢酸資源化治理關鍵技術,突破了廢酸中多金屬氣液硫化分離、微量稀散金屬選擇性吸附富集、高濃度氟氯深度凈化與酸濃縮回用等難題,并創新形成了廢酸資源化治理整體工藝,國際上首次實現廢酸中多金屬高效分離。 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4. 圍繞重金屬污染物解毒去除的科學問題,探明了高污染環境脅迫中重金屬的微生物解毒機制,揭示了變價重金屬化學氧化/還原-協同吸附解毒原理,建立了多污染物協同去除的基團配位設計理論與方法,為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獲2017年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年來,中心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環保公益性科研專項、橫向項目等科研項目200余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2項,其中國家級獎勵7項,省部級獎勵25項,實現成果轉化與技術工程化項目300多項;授權發明專利323項,發表SCI論文508篇。此外,完成編制國家及地方技術政策、標準、規范及發展規劃35項,國家科技部、環保部、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地方、企業的技術服務及咨詢100多項。
2012年,中心牽頭聯合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中科院過程所、中國瑞林工程公司、株冶集團、河南豫光金鉛集團、江西銅業集團、中金嶺南股份公司等33家單位組建了重金屬污染防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5年,科技部批準組建了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2016年,科技部批準依托中心組建“面向重金屬污染防治產業的科技服務業試點”。2018年獲批組建了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有色冶金資源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
“中心”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與成果轉化模式。“中心”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采用理事會領導、技術委員會咨詢下的主任負責制,項目采用負責人負責制。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通過承擔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項目、攻關課題和企業橫向合作研究開發項目所形成的技術成果,直接或經中試后通過有償轉讓、自我轉化等方式向企業轉化,形成了“政產學研用”全方位合作模式。中心將自主開發或引進的實驗室新技術進行孵化成為中試技術,基于政府資金引導或用戶資助在聯盟單位建立示范工程,與環保企業合作將形成的先進適用工程技術全面推向市場,實現了技術的快速孵化與成果輻射推廣。多項技術研究成果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在我國最大的銅鋅鉛冶煉企業江西銅業集團、株洲冶煉集團、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等廣泛應用,新建或改造工程300余項。
2013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時任省長杜家毫等陪同下視察了“中心”,對中心的創新技術及成果轉化模式給予贊許與肯定。
未來“中心”的建設將緊緊圍繞“十九大”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戰略任務,以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及行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為牽引,以重金屬清潔生產減污、重金屬“三廢”污染物治理與利用、重金屬重污染場地修復等技術創新為核心,進一步加強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聚集、培養國內外高層次專業人才,加速創新成果的孵化和轉化,制定與完善相關行業技術政策、標準和規范,將“中心”發展成為重金屬污染防治領域一流的技術支撐服務平臺。
來源:
http://zjsgczx.csu.edu.cn/html_cn/about/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