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E20研究院數據統計,2020年城鎮濕污泥年產生量高于5000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70%,而無害化妥善處置率僅為30~40%。其主要原因在于,污泥處理設施的建設未能跟上污水設施的建設步伐,進而導致污泥缺乏有效的消納場所,在環保督查中也發現了污泥未經有效處理隨意堆放的現象頻發。運營規模方面,2010年,已運營規模達到3.82萬噸/日,2015年達到3.74萬噸/日,2020年已運營規模預估已達到9.22萬噸/日,“十三五”期間城鎮增幅近150%,其中城市增幅約130%,縣城增幅超過5倍。
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污泥的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新增量為6.01萬噸/日,《“十四五”規劃》對污泥處置設施提出重點建設任務:“十四五”期間,城鎮(城市、縣城和建制鎮)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濕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不少于2萬噸/日。這相較于《“十三五”規劃》降低4.01萬噸/日,在規劃層面的新增看似是下降了,但其實我們的市場需求仍在快速釋放,而這是由于服務模式的多樣化,從而帶來了處理設施市場增量的一個變化。
目前污泥處理處置主要分為三個環節:預處理、處理和處置。也有一些項目是把處理和處置一塊做。對于僅服務于污泥處理環節的市場化項目,中標價格以200元(含)-300元/噸居多,占比達到65%;對于僅服務于污泥處置環節的市場化項目,中標價格仍以200元(含)-300元/噸居多,占比達到45%;對于服務于污泥處理和處置環節的市場化項目,中標價格以≥300元/噸居多,占比達到50%。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后端處置的項目,其服務價格受到后端“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的影響,尤其是在污泥土地利用和協同焚燒中,限制性會比較明顯。
總而言之,污泥產量還在增加,污泥市場也在逐步釋放。在雙碳戰略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的研究,也將會受到行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