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中文名
- 王焰新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湖北宜昌
- 出生日期
- 1963年11月
- 畢業院校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院
-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
- 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籍 貫
- 山西原平
目錄
- 1 人物經歷
- 2 主要成就
- ▪ 科研成就
- ▪ 人才培養
- ▪ 榮譽表彰
- 3 社會任職
- 4 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編輯 播報主要成就
編輯 播報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
學術論著
-
學術交流
時間
|
學術活動名稱
|
舉辦地
|
---|---|---|
2019年9月
|
第46屆國際水文地質大會 [14]
|
西班牙
|
2020年12月
|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 [17]
|
武漢
|
2021年7月
|
第22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 [15]
|
青海
|
2021年12月
|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 [16]
|
武漢
|
2022年7月
|
第十一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 [24]
|
哈爾濱
|
2022年9月
|
第49屆國際水文地質大會 [10]
|
武漢
|
-
承擔項目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
2022年3月
|
劣質地下水改良的原位調控理論與技術研究 [20]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專項
|
-
發明專利
時間(公開日)
|
專利名稱
|
專利類型
|
專利公開號
|
---|---|---|---|
2017年6月8日
|
一種基于調節CO [26]
|
實用新型專利
|
CN107235565A
|
2017年12月8日
|
一種單井除砷和含水層固砷結合的地下水原位除砷的方法 [28]
|
發明專利
|
CN107445283A
|
2018年1月30日
|
一種模擬高砷地下水灌溉對地下水環境影響的實驗裝置 [27]
|
發明專利
|
CN107643376A
|
-
科研獎勵
時間
|
獲獎項目
|
獎勵名稱
|
---|---|---|
2022年
|
協同碳中和與生態安全的湖北省城鄉高質量發展示范政策研究 [21]
|
湖北省發展研究獎一等獎
|
人才培養
-
寄語學生
-
編著教材
-
講授課程
-
教學獎勵
時間
|
獲獎項目
|
獎勵名稱
|
---|---|---|
2013年
|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12-13]
|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
-
培養成果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99年
|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2]
|
國務院
|
2016年
|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2]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2019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1]
|
國務院
|
2019年
|
John Hem科學與工程杰出貢獻獎 [14]
|
美國地下水協會
|
2019年
|
應用水文地質獎 [14]
|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
|
社會任職
編輯 播報
時間
|
擔任職務
|
---|---|
2018年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30-31]
|
2021年11月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4]
|
2022年5月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3]
|
2022年8月
|
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委員會副主席 [2]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 [5]
|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7]
|
|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 [7]
|
|
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 [7]
|
|
國際地球化學協會水巖相互作用工作組成員 [12]
|
|
湖北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 [12]
|
|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編委 [22]
|
|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32-33]
|
|
2023年5月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首屆會士 [34]
|
人物評價
編輯 播報微言校園
強基與致遠
——校長王焰新院士
在2023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2023年6月25日8:30
南望山校區西區運動場

親愛的 2023 屆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花開有期,離別有時,青春不朽,夢想無限!今天,我們再次集會在南望山下和未來城中,就是以最隆重、最地大的方式為全體2023屆畢業生的成長加冕,未來啟航!我提議,讓我們把掌聲送給奮斗以成的自己!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感謝我們的家人、師長、同學和伙伴們!
夜色難免黑涼,前行必有陽光!未曾想,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闖入我們的學習、生活,但是我們守望相助打贏武漢保衛戰,精準防控打勝校園阻擊戰,師生為本打好健康守護戰。在地大,不管是90后,還是00后,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在磨難中成長的“抗疫一代”“奮進一代”:你們當中有熱愛地質學專業,用原創歌曲譜寫地質人故事的博士馬曉晨同學;有服務“鄉村振興”,斬獲“互聯網+”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全國金獎的張越鵬同學;有第六代李四光先生的扮演者,傳承地質科學家精神,即將奔赴云南楚雄支教的吳愷文同學;有奮斗力行、科研報國,致力于地質鉆進過程安全監測與故障預警研究的大學生自強之星博士黎育朋同學;有讓科普之花綻放在邊遠鄉村的全國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示范團隊——“綠芽公益”。你們之間本還有一位優秀畢業生,卻因病離我們而去,他就是自愿捐獻器官幫助他人重獲新生和重見光明,把大愛留在人間的隆星宇同學。還有我沒提及到的諸多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校訓精神的CUGers,你們在這里踏正道、修德行、求真知、長才干,讓我們有了百年圖強、爭創一流的自信與底氣!
這幾年,你們見證了學校制定并實施以“美麗中國·宜居地球”為主題的地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建設戰略規劃,啟用未來城校區,再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為“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獲評“全國文明校園”。這幾年,你們受益于“三融合”“三融三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浸潤在“嚴在地大”的校風學風之中;你們熏陶在“大地之光”“編鐘藝術”的舞臺和現場,鍛煉在運動場、游泳館、攀巖壁,嘗試在食堂幫廚、校園除草;你們打卡在未來圖書館、攀登雕塑、“四方印”校史館;有時候你們還會逗一逗北區慵懶的貓、拍一拍東區自在的天鵝、喂一喂鏡湖悠閑的錦鯉……今天以后,這些有的已經潛移默化讓你終身受用,有的也許成為你帶不走卻永駐心間的記憶;有的諸如你們吐槽的、不滿的、羨慕的、期待的,已經或將要成為我和我的同事們繼續努力、持續改進的清單。

“紅心向黨,學以報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這是新一代地大人在共襄70周年校慶盛典時許下的錚錚誓言。這幾年里,我們共同親歷新時代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共同踐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磅礴偉力,共同贊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脫貧的奇跡,共同感受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變化,共同踏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5000多年中華文明一脈相傳、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孜孜以求,不斷探索,是“兩個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新時代青年才能沿著康莊大道,勇挑重擔、接續奮斗。鮮活的歷史、生動的實踐啟示我們:無論是國家發展、學校事業,還是個人成長,唯有強基固本,方能行穩致遠。
強基是“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致遠是“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是“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是“慎思篤行、臻于至善”。大至全球、各國,小至組織、個體,可持續發展無不以正確的方向和道路為前提。年輕的你們要始終保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警醒,開好頭、起好步、蓄足力,才能因勢而謀、識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實現遠大理想、追求卓越境界。

人生酸楚莫過離別。此時此刻,老師有太多的話想對你們說。我思來想去,就結合近來對“強基與致遠”的感悟體會,再叮囑同學們幾句:
世塵滾滾,強信仰之基,方致人生眼界之遠。循大道,至萬里。進入人類世的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消除貧富差距、應對氣候變化、改善公共衛生、確保糧食-水-能源系統安全,是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共答題。而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主題、最重要的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年輕的你們既面臨著“千載難逢我已逢”的人生際遇,更肩負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初入社會,你們難免會有思想困惑與選擇困境。幾年前的初次見面,我便囑托你們:“步入大學也是‘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所以選擇很重要,選擇跟誰走,和誰在一起,怎么走至關重要。”雖然你們近年來已經歷過一些選擇,但未來還不得不獨立做出更多的選擇。無論身處哪個階段,什么時候,你們要學會用堅定的信仰指方向,用長遠的眼光和批判性思維找答案,用篤定的毅力和創新的思路干事業,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大我”之中,方能擔當時代重任、不斷健康成長,努力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長路漫漫,強品德之基,方致人生修行之遠。人無德不立,品德乃為人之本,精神強大,方能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需要我們不止步于一時一事一隅,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過去你們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校園里,這幾年更多的是在線上、云端,一定時間的網友奔現還不足以讓大家從容應對既精彩也復雜的外面世界。離開學校,你們將生活在地球、國家、社會、組織、家庭等多場域交織的環境之中,面臨著復雜關系,扮演著諸多角色,承擔著各種責任,但請你們始終堅信: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走出校門,我們更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于大德而言,我們要珍愛地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立己達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勇擔使命,矢志民族復興。于公德而言,我們要愛崗敬業、尊老愛幼、與人為善,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和人類的福祉作貢獻。于私德而言,我們要自尊自愛、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博愛大度,做謙謙君子。只有打牢道德根基,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道路才會走得更正、走得更遠。

關山重重,強本領之基,方致人生精進之遠。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時代,有無數新的難解之題等待著被發現和解答。因此,堅持刻苦鉆研、博覽群書,是我們在工作中保持競爭力的基礎,是我們在生活中充滿活力的前提。“年近五十(歲),步行三千(里)”,歷經沙漠迷路之艱險,承受風沙雨雪之苦,飽嘗土匪騷擾之患,甚至缺水斷糧、食不果腹,扎根大西北進行艱苦卓絕的開拓、耕耘,這是我校創校元勛、中國高等地質教育和考古事業的先驅者之一袁復禮先生探索求知、敢為人先、艱苦奮斗的真實寫照。扎根油氣勘探開發一線,行走在鄂爾多斯的黃土高原、塔里木的大漠戈壁、南方的崇山峻嶺,不斷升華海相碳酸鹽巖油氣成藏規律認識,參與、領導發現了一大批油氣田,這是1984屆校友馬永生院士以扎實學識、過硬本領服務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實踐過程。大家已經在學校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獲取了基礎知識、掌握了專業技能,但千萬莫要想著出名趁早、“一步登天”,千萬莫要內卷于虛妄,焦慮于無常。人世間最快的腳步就是堅持!你們要學會氣定神閑、久久為功,不斷錘煉明辨、篤實、求真、力行的本領,向書本學習、向基層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用專業的深度和知識的廣度,拓展認知邊界,提升視野與洞察力。只要前行,便有風浪。未來的路上大家會收獲幸福和喜悅,但大多數時間不會是一帆風順,常常會有危巖、寒風,更有險灘、湍流。好在地大人是從不懼怕困難的,總是吃得萬般苦,求索世間真的。同學們,哪有那么多的歲月靜好,一個“苦”字才是人生常態,一個“真”字才是成長答案。前行路上,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之精神,涵養“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之風骨,定會壯你志氣、強你本領。

旅途迢迢,強健康之基,方致人生航程之遠。“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面對疫情時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有風險時我們堅決有力防范,哪怕只是有可能,我們也不惜代價精準封控、隔離治療。生命必須被尊重,健康應該被守護。經歷這場疫情,我們更加懂得,身心健康是最長久的奮斗和最長情的陪伴。上世紀50年代末,地大人喊出“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上世紀80年代,地大人立志“為祖國地質事業練就一雙鐵腳板”;近年來,學校聚焦美麗中國、宜居地球建設,致力于探究能源安全、生態安全、人居安全之策,致力于謀求地球健康、人類健康之道。70年來,一代代地大人從北戴河、周口店、秭歸走向祖國的壯麗山河,在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中,用攀登詮釋“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意義,為祖國富強、民族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這幾年,我進教室、進宿舍、進食堂,看到一些同學“吃著炸雞唱著歌”,喝著“肥宅快樂水”,養成報復性熬夜、排遣式進食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是初老癥、一望無際,我內心十分為這些同學擔憂。即將走出校門的你們,可能還會遇到996的考驗、白加黑的無奈、咖啡外賣的依賴,越是如此越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陽光的心理狀態,周末休息時重啟早操鍛煉、狀態欠佳時再啟熒光夜跑、體重超標時重溫體測標準、發際線危機前盡量避免熬夜。惟愿你們永葆健康心態和體型,越過萬水千山,歸來仍是少年!
同學們,樹高千尺唯根深,人生路正長、強基方致遠!幾年前,你們策馬揚鞭追夢起,我們傾力為你們領航、護航、助航;現如今,你們縱馬踏花向自由,我們始終牽掛、默默關注、真情守候!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哪怕沒有什么理由就是想回來看看,去吹吹北戴河的海風、賞賞周口店的月色、看看秭歸的云霧,母校隨時歡迎你們,母校的大門永遠為你們敞開!
總有人間一兩風,填我十萬八千夢!奔赴山海,篤志前行,雖遠必達!
親愛的同學們,再見!
圖 | 王俊芳 圖片直播團隊
微信編輯 | 樊叢蓉
審核 | 魏海勇 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