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的問題,四川遂寧整改效果如何?
來源:中國環境報 中國環境
2021年9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遂寧新景源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景源公司)長期以“土壤改良”之名非法處置污泥,嚴重污染土壤環境。
面對這份通報,遂寧市成立專班、多部門合力協作,強力推動整改,在全市打響了一場生態環境保護“翻身仗”。如今兩年過去了,整改效果如何?
開“良方”:“體檢”各項指標穩定達標
寒冬時節,草木凋零。遂寧市船山區老池鎮書院村的田地里,卻是一片翠綠,生機勃勃,工人正忙著為油菜間苗。
看著眼前這片郁郁蔥蔥的油菜地,遂寧市船山生態環境局局長鄧旭東說:“經過兩年多的修復治理,目前,場內地表水、土壤、農產品質量均已穩定達標。”
曾經的“病地”是如何轉危為安的?遂寧開出了先溯源再整改、應急處置與修復治理并重的“良方”。遂寧市委、市政府根據新景源公司污泥接收臺賬,組織3個工作組分赴廣安、南充、內江等地42家污水處理廠開展污泥溯源工作,精準掌握污泥來源、性質和數量,并先后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土壤污染狀況詳細調查及風險評估。
同時,派駐縣級干部24小時現場帶班督導,并從公安、住建、生態環境、農業、規劃等部門和轄區鄉鎮抽派干部駐點值守,對開挖、清運、處置、消納、修復等工作進行閉環管理。2021年12月,所有污泥處置工作完成。
做好污泥應急處置,土壤后期修復治理也很關鍵。船山區農業農村局委托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編制了《遂寧新景源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農用地安全利用方案》,并于2022年3月正式實施。
船山區農業農村局土壤及耕地質量提升工作組組長蔡斌介紹,該方案針對風險評估報告提出的問題分類施策,對1.39畝安全利用類農用地采用客土法,換土60厘米進行治理修復;對污染的水塘底泥采取底泥清挖,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達到園林綠化標準后,用于城市綠化和園林使用。
“針對深層土壤污染地塊采取施用熟石灰進行鈍化,并種植油菜、高粱、小麥、大豆等淺根系作物。對酸堿度偏低地塊,采用施用熟石灰進行土壤酸堿度調節。”蔡斌介紹。
治理效果如何,還得用數據說話。農用地安全利用方案中明確提出,在安全利用農用地及其他治理區域內建立地表水、土壤效果監測點,進行兩年跟蹤監測,要求每年定期定點進行監測。
對農產品在大小春作物成熟時進行采樣檢測,每年監測兩次。目前已檢測農產品三季,均為合格。“今年秋收的大豆已送至檢驗中心,待檢驗結果出來后,我們將綜合這兩年的監測、檢驗數據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并針對評估結果,進一步采取相應的措施。”蔡斌說。
治病灶:補齊污泥處理全環節短板
在距離書院村大概17公里的船山區污泥處置廠內,記者看到,一輛運輸車開進了污泥儲存間將污泥卸載下來,隨即一個大抓斗又將污泥抓進儲存間上方的料斗中……整個過程有條不紊。
近年來,隨著城市不斷興建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日趨完善,污泥處理壓力也隨之增大。新景源案件讓遂寧更是下定決心要加快補齊污泥處理領域短板,2022年4月,遂寧首座采用“干化+焚燒”生活污泥處置工藝的污泥處置廠——船山區污泥處置廠開工建設,一年后開始設備帶負荷調試運行。
“通過干化機把污泥含水量降到20%—30%后,再進行高溫焚燒,最后剩下10%的污泥尾渣。”該污泥處置廠分管負責人胡勇明介紹,污泥尾渣可作為路基填料和透水磚添加料,實現二次循環利用。
而焚燒后產生的煙氣采用組合法,除塵、除臭、除霧,最后實現達標排放,實現了處置流程的環保。此外,對于污泥處置過程中再次產生的污水,將會在廠內進行預處理,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1排放限值及表4三級排放標準后,通過壓力管道排放到高新區工業污水處理廠進行后續處置。
“此工藝實現了污泥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同時,整個過程,污泥和外部空間沒有接觸,也實現了處置流程的安全。”胡勇明補充說。
據了解,截至目前,遂寧市建成投運專業污泥無害化處置廠共3座,設計處理規模500噸/日,其中船山區污泥處置廠處置能力約70噸/日,全市協同污泥處置單位兩家,基本能夠有效滿足市內城鎮生活污泥處置需求。
船山區污泥處置廠只是遂寧在不斷完善污泥處理設施、提升污泥無害化處理能力的一個縮影。針對新景源案件中暴露出的制度建設上的缺失,以及執行不嚴、落實不夠、監督不力等問題,遂寧舉一反三,深挖制度漏洞,制定了《遂寧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管理辦法(試行)》,建立起污泥處置產生端、收集端、貯存端、轉運端、處置端全鏈條監管體系,確保監管無盲區。
不僅如此,還建立了7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督導工作制度、信訪熱線全面核查制度、財政專項資金全生命周期監管制度,以及全覆蓋“查”、大力度“改”、嚴執法“管”等制度,切實解決生態環保突出短板問題,堅決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原標題:《兩年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的問題,四川遂寧整改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