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靜 北京報道
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制定200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極米科技董事長鐘波有兩份與綠色環保相關的建議。一份是針對家電行業,鐘波認為,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和科技的進步,家電行業發展也來到了綠色化與智能化的產業階段,建議加強綠色智能家電認證與監管,釋放綠色消費市場潛力。另一份建議是針對外賣行業,“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給環境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大量的塑料制品長期堆積在環境中造成了嚴重污染。外賣在制作、運輸和包裝廢棄階段都涉及大量的碳排放。”鐘波表示,“建議引導外賣產業環保化轉型,推動外賣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加強綠色智能家電認證與監管
近年來,綠色智能家電的概念被頻繁提及,環保節能型產品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近年來國家部委相繼出臺了多個關于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的政策,涵蓋綠色產品供給、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售后服務與回收體系等多方面內容。同時隨著我國工業領域綠色設計與制造穩步推進,截至2022年年底家電類綠色設計產品累計發布600余項。除此以外,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到2023年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低能耗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速超過20%。
“這些數據都說明伴隨著市場消費理念與政策環境的改變,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增加,綠色智能家電市場在進一步擴大。”鐘波表示。
國家發改委等7部委聯合發布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中提到,我國到2025年,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費得到有效遏制,綠色低碳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綠色消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消費體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綠色消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產品成為市場主流,重點領域消費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綠色消費制度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健全。
盡管我國在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政府綠色采購機制、綠色營銷渠道和消費市場培育方面已有一些措施,但仍有一些行業基礎建設問題亟待解決。
鐘波舉例說道,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樣的家電可以算作“綠色低碳智能”,除了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傳統家電有綠色產品認證標準以外,其余新興家電產品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其次,我國在綠色消費方面的法律制度體系和監管制度并不完善,現有體系下多為政策性鼓勵和引導,但由于全國各地區經濟水平與教育水平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很多政策并不能實際落地或者存在較多假冒偽劣家電產品。對于綠色消費如何激勵引導、監管規制、產品質量要求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目前尚未有專門的法律規定。
基于如何規范綠色智能家電市場,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釋放綠色消費市場潛力,鐘波提出了三點具體的建議。
一是,加快完善綠色智能家電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設立合適的產品準入門檻。家電的綠色智能升級消費需求旺盛,消費市場中也涌現出大量創新智能家電,如智能投影儀、掃地機器人、洗碗機、取暖器等,建議盡快拓展《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目錄》關于家用電器部分產品劃分范圍,涵蓋更多傳統大家電與創新小家電產品,形成統一的綠色認證標識體系, 提升幫助消費者能夠更加清晰明確選擇綠色智能家電產品。
二是,健全我國綠色智能家電消費法律體系與監管制度。一方面,在完善綠色產品認證基礎上,通過專項立法、修法整合對家電消費以及綠色消費市場的法律規定,明確處罰機制與責任主體,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相互間配套的監管體系,對于產品環保性能虛標、產品質量瑕疵進行處罰,規范相關市場。同時制定綠色智能家電產品定價機制和價格監管機制,防范商家借助“綠色、節能、低碳”等標簽哄抬價格,導致價格虛高損害消費者權益并抑制綠色消費意愿。另一方面也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綠色消費,加大綠色智能產品在政府采購、保障房家電配置、稅收減免、研發支持、資金補貼方面的比例,刺激綠色消費增長,同時通過研發投入提升綠色智能家電產品供給能力。
三是,增強公眾綠色消費意識,引導并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智能家電產品。
加強外賣環保化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和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外賣作為人們消費生活方式轉變的產物,迅速崛起并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給環境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外賣包裝——一次性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和紙巾,這些塑料制品在使用后很難降解,并且伴隨著“過度包裝”等問題的存在,大量的塑料制品長期堆積在環境中造成了嚴重污染。此外,外賣在制作、運輸和包裝廢棄階段都涉及大量的碳排放,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并不利。
據《外賣業包裝塑料環境影響及回收循環研究報告(2021)》顯示,自2015年起,中國外賣行業開始出現爆發性增長,外賣訂單量從2015年的17億件增長到2020年的171.2億件,進而導致塑料包裝消耗(廢棄)量從2015年的5.7萬噸增長到2020年的57.4萬噸,5年間增長了10倍。外賣包裝產生的垃圾難以統計,其對環境產生的壓力不容小覷。在線性經濟模式下,一次性餐飲外賣包裝的大量生產及廢棄處置,對環境造成了多維度、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之外賣行業的用戶規模和訂單量逐年攀升,這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除了客觀環境壓力要求外賣進行環保化升級外,消費者偏好也是一大推動力。當前我國消費主力正在進行轉變,年輕化、高學歷是新一代消費者的突出特點,他們的消費需求也將引領未來的主流消費趨勢。”鐘波表示。
但當前關于外賣環保化的措施多拘于互聯網外賣平臺的自我倡導與行業協會的呼吁,雖有一定的成效,由于企業和協會權限和職責比較有限,并且在外賣包裝標準方面缺乏具體法律條文支撐,無法制定明確罰則,由此也導致相關標準并未真正落到實處,環保化措施覆蓋面和執行結果并不十分顯著。另外,國家層面出臺的碳排放政策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耗等高碳行業,對互聯網平臺外賣這種碳排放量較大的新興領域,在政策引導和監管覆蓋面方面還有所欠缺,平臺大小外賣商家眾多,中小商家出于成本等因素考慮,使用環保包材、做出環保承諾的主動性較差,如果沒有強制監管或政策激勵,較難實現環保化。
為了加強外賣環保化發展,鐘波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完善我國關于綠色外賣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處罰機制與責任主體,加強有效監管。我國當前綠色外賣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處罰機制與責任主體模糊。對于這種新型的環保行業,應該有更加明確的管理規章制度,比如制定《綠色外賣管理辦法》,從綠色外賣的標準、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等環節要求進行規定,明確政府、商家、個人三方的責任,同時建立綠色外賣信息公開與投訴平臺,發布外賣行業的環境數據和監管情況,增加透明度,促進社會監督,通過機制完善與有力監管促進外賣環保化發展。
二是,對外賣包裝進行約束與升級。目前外賣包裝上過度包裝的現象仍然存在,在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同時也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同時餐飲環保包材成本價格較高,許多平臺的中小商戶出于控制成本等因素考慮,自覺使用環保包材、做出環保承諾的主動性較差。因此政府和外賣平臺應該繼續加強對餐飲商戶的合規指引,同時采用配套政策鼓勵支持餐飲環保包材的研發,降低環保材料成本,加快產業化推動外賣包裝的統一化和簡化,并通過補貼機制對包材供應商及使用商家進行獎勵,增加商家環保主動性。
三是,加快建立起有效的外賣垃圾回收處理體系。外賣垃圾相對比較零散且大部分黏附食物殘渣,目前來看回收利用的經濟和環境成本都比較高,因此在市場中并未有專門從事外賣垃圾回收的主體,絕大多數的外賣包裝都是按照生活垃圾進行焚燒或填埋。“建議建立國家層面的廢舊塑料回收利用補貼機制,由外賣平臺、政府、個人共同承擔垃圾回收及處理成本。針對可回收的外賣包裝,由平臺與政府聯合,從社區和大型辦公園區開始建立外賣包裝回收點,同時鼓勵專業第三方進入回收程序之中,推動外賣包裝回收專業化、規范化。”鐘波表示。
四是,加強教育和宣傳貫徹,強化消費者的環境責任感。增強公民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從而促進消費者在外賣行為中采取更多綠色低碳的選擇,推動環保化進程。
(編輯:張靖超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