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深調研丨向綠而行:一瓶工業廢水“再生”之旅
來源 :羊城派2024-10-12
走進一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實驗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巨大的桶狀設備,漂浮著白色絮狀物的工業廢水經過該設備處理,像是施展“魔術”,原本的工業廢水瞬時由“濁”變“清”,由該設備處理后的工業廢水能達到了自然排放標準,實現工業廢水的綠色“再生”之旅。
在廣東,綠色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廣東的環保產業,在一系列政策紅利的加持下,正打開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近日,記者走進工業廢水系統解決企業一博環保,探尋廣東企業為綠色發展探路的生動實踐。

“功夫不負有心人” 堅持研發突破技術瓶頸
“這是我們承接的一個食品加工廢水項目,客戶是一家主要生產湯圓、湯餃、肉制品、魚制品等餐飲連鎖企業,污水儲物超負荷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我們研發團隊深入食品企業生產車間,了解生產設備、生產周期等情況后找到了問題源頭,其中一個生產環節將生產的鮮活制品直接排放,從而增加了終端污水處理的負擔。”一博環保科創研發中心總監唐堯以一食品企業為例介紹工業污水處理的新模式。
為了進一步降低工業生產集中終端排放的成本,創造性地嵌入生產環節進行資源回收是一石二鳥的解決思路。“我們聯合廠區制定了嵌入式資源回收方案,將污染物回收再利用嵌入到企業的生產環節當中,項目完成后,污水處置成本基本抵消,回收效率可高達99%,污泥量降低33.4%,運行成本可降低1.8元/噸水,為客戶解決了排放難題。” 唐堯介紹道。
將污水轉化為“清流”,要寫好這篇“水文章”并不容易,離不開堅實的技術創新力量作為后盾。“一項工藝技術的研發并非一朝一夕,把握自主研發權是我們站穩腳跟的立足點。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不少同行業公司在研發過程因現金流不足問題止步不前,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但我們堅持從客戶實際需求出發,加大研發投入。‘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自主創新了升流式好氧工藝USBR與好氧顆粒污泥EAGS等技術,目前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減少逾60%,效率提高2倍,至此公司在行業嶄露頭角。”一博環保總經理謝海松告訴記者。
“環境污染成為了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我們希望成立環保科技企業,通過降低水資源消耗、減輕水體污染戰勝自然環境帶來的威脅。”謝海松表示:“工業廢水治理體系是整個復雜多變的生物系統技術,加之國家標準和客戶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仍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工業達標、市政達標,而是提高排放效率,實現污染處置零成本。”
目前,一博環保憑借“高效低能耗生物技術體系”及“高效低能耗污水催化還原高級氧化技術體系”,在國內市場已積累300多個建成項目,為300萬噸工業廢水提供有效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和服務。
“我們的時代終于來了”政策助力企業逐“綠”向新
如果說創新能力是一博環保在發展浪潮中保持競爭力的“殺手锏”,那么順勢而為是該企業在轉型發展新征程上的“航船舵”。
“創業初期,行業競爭激烈,公司運營壓力很大,同時工作家庭難以兼顧,直至2015年前后國家密集出臺環保相關政策,促使企業綠色轉型,還吸引了環保行業海外人才歸國發展,逐步組建起自己的研發團隊。我想,我們的時代終于來了!”談及創業初期的壓力,謝海松不禁眼眶微紅,而多項行業利好政策的相繼到來,讓一博環保乘勢駛入發展快車道。
近年來,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綠色發展等新發展格局戰略引領下,多項利好政策逐漸向環保產業傾斜,一博環保對這些政策紅利的感知先人一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稅收優惠政策。
“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公司在減稅降負的同時,持續加大對技術研發、組織建設及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今年以來,公司已斥資300萬元完善工藝技術,投入180萬元用于人才培養。目前,我們正協同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完善微生物相關信息數據庫,旨在五年后向社會公開,讓全社會都能共享這份豐碩成果。”唐堯表示。
工業廢水處理企業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肩負著凈化水質、保護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任。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7%以上,縣城污水處理率也超過了90%。“未來,一博科技將攻克更多‘卡脖子’難題,相信一定能在國家稅收政策紅利的激勵下,努力為國家的綠色發展貢獻更大力量。”謝海松對企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文|記者 莫謹榕 通訊員 黎塏童
近期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