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亮劍“固廢”頑疾 最高法發布審理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典型案例
中國青年報2025-04-22 14:29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2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劉言)工農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特別是其中的危險廢物,會嚴重污染空氣、水體、土壤,對生態環境安全構成巨大威脅,是環境治理中的一大難題。在世界地球日,最高人民法院專題發布3件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典型案例,以發揮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和指引作用,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促使企業合法開展固體廢物的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活動。
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顯示,人民法院依法加大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特別是對于跨省(直轄市)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的違法犯罪活動,予以從重處罰。
在案例一中,吳某友、鄧某等人在未取得建筑垃圾消納批準手續、未采取環保防護措施情況下,將上海多處建筑工地的4800余噸混合垃圾運至江蘇省啟東市的兩處廢棄魚塘,進行傾倒并覆土掩埋,屬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生態環境部《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有關問題座談會紀要》明確規定可以從重處罰的情形,被依法從重處罰。
典型案例顯示,人民法院全面追究破壞生態行為人法律責任,對破壞生態違法犯罪行為人依法妥善協調適用刑事、民事、行政責任,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在案例二中,袁某勤伙同他人非法從事跨省收集、傾倒、堆放危險廢物鋁灰的違法犯罪行為,且將鋁灰堆放在汾河入黃口附近流域,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污染。人民法院在依法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通過依法審理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判令行為人承擔相應的環境損害責任,充分體現了對違法犯罪行為人全面追責的司法態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有關規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作為執法機關,對涉固體廢物污染違法行為應當依法查處,嚴厲打擊。典型案例顯示,人民法院依法支持和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追究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違法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既能夠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又能夠與行政機關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相互配合、協作,形成強大的執法合力,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
在案例三中,某珍珠商行雖然取得進口許可,但是進口的大鳳螺貝殼因臟污、有異味被鑒別為固體廢物,被大鵬海關責令退運,因此該珍珠商行的行為構成違法,被大鵬海關處以罰款。人民法院依法支持海關執法行為,阻止固體廢物入境,這一舉措既對商家在進口貨物、物品時必須要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盡到審慎注意義務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也為捍衛國門生態安全筑起了一道司法防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