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湖蝶變,成都市用法治力量推動水環境治理
新京報2025-06-27 18:26
位于四川天府新區以及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區域,有一片面積約6500畝的湖區。初夏午后,碧綠的湖水倒映著城市的影像,成為成都這座城市新的風景線。這里,是被譽為天府新區的“生態之腎”的興隆湖。
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洼地,幾乎每年汛期都會淹沒。區域內遍布農田、果林、溝渠、河流、池塘,易形成面源污染。2013年,興隆湖建設整治正式啟動。經過多年治理,如今的興隆湖,已成為集生態、灌溉、觀光、休閑于一身的綜合性生態湖區。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中華環保世紀行2025宣傳活動在四川舉行,今年宣傳活動的主題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興隆湖近年來的煥新,是四川持續推進水生態治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一個縮影。

四川成都,興隆湖濕地公園。新京報記者 吳為 攝
水清、岸綠,天府新區之腎興隆湖呈現城市公園典范風貌
天府新區位于成都市區以南,2014年10月獲批成為第11個國家級新區,規劃面積1578平方公里。興隆湖水域,位于天府新區最核心區域,是天府新區范圍內重要的水生態資源。
秉承“借自然之力修復自然”的設計理念,興隆湖依托“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機制,于2013年11月開工建設,全面實施湖區及上游區域水利設施建設、水環境治理、水生態構建,2014年11月完工。
興隆湖補水水源為鹿溪河和東風渠,其中鹿溪河上游河段曾因流域污染影響,整體水質大部分時間處于Ⅳ類,天府新區實施鹿溪河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水質提升至III類。興隆湖區域內原有的農田、果林、溝渠、河流、池塘(魚塘、藕塘)等,土壤中有機質及營養鹽含量豐富,成湖后易形成厭氧型底泥(占比達23%),容易向外釋放營養鹽,易形成內源污染源。
興隆湖的治理,是一次生動的法治實踐。近年來,成都市人大常委會依法履職,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立法工作。
成都市出臺《成都市興隆湖區域生態保護條例》,從立法層面強化興隆湖管理保護,推動興隆湖水生態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天府新區河長辦組建專業人工和無人機河湖巡查隊,開展常態化巡檢巡查,發現排水、水質異常情況,立即啟動水質檢測,確保精準鎖定問題、科學解決問題。
為助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制定《成都市水污染防治條例》,推進水污染防治常態化聯防聯控;聚焦建好“示范區”,制定《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條例》《成都市城市景觀風貌保護條例》。
2018年以來,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的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共計30部,有效發揮了地方立法對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作用。為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升級,聽取和審議與環境保護領域相關的政府專項工作報告15次,開展執法檢查12次,圍繞群眾所思所盼所愿,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方式,加強監督實效,讓水更清、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
2021年11月,興隆湖完成提升整治,湖區水質整體已穩定達到地表水III類,局部水質可達II類,透明度最深可達4米以上,充分發揮出生態涵養、水利調蓄、城市綠肺功能。興隆湖成為蓉城重要的“生態之腎”,集生態、觀光、休閑于一體,呈現出“水清、岸綠、業興、人和”美麗河湖姿態的城市公園風貌。
如今的興隆湖內,198萬平方米的沉水植物構建起一片“水下森林”,林水一體化的生態系統為各類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而這片水域,也已經成為天府新區人們新的生活場景。沿社區綠道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引入生活服務業,配套建設醫療、餐飲、自助售貨等功能節點驛站,培育興隆長灘、熒光跑道、湖畔書店等系列網紅打卡地,美麗河湖成為天府新區人民群眾親水樂水的空間。
“十年前我第一次來到這里時,眼前還是一片低洼地。如今,這里已變成一片清澈湖泊。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水質從過去的劣V類提升至全域III類、局部II類——這意味著,水體從‘不宜接觸’躍升至‘適宜游泳’的標準。”作為長期工作生活在興隆湖邊的“蓉漂”,成都市人大代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劉毅告訴記者,如今,每天都有大量市民來這里晨跑、觀鳥、參加科普活動,周末更是熱鬧非凡。
劉毅告訴記者,這種人氣背后,是“生態價值轉化”的成功實踐——華西醫院分院選址湖畔,天府中學建設濕地教室,科技企業紛紛將實驗室朝向湖景。這一切都證明,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優質的營商環境。
治理母親河,錦江黃龍溪國考斷面水質連續60個月保持在Ⅲ類及以上
在成都黃龍溪國考斷面旁,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曠良義指著一江碧水,向在場采訪的記者講起了成都母親河錦江的治理過程。過去,錦江曾因城市化進程面臨嚴重污染,2016年以前黃龍溪斷面水質一直為劣Ⅴ類。
經過敷設截污管涵、治理病害管網、新增污水處理能力、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等“系統治理組合拳”,錦江流域水質不斷提升,黃龍溪魚類種類從“十三五”初期的23種增加至49種,重現生態錦江盛景。
黃龍溪斷面位于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鎮,是成都市錦江出境斷面。黃龍溪斷面水質好壞,關系著下游取水用水情況,因此被列入國家考核斷面。
錦江是成都的“母親河”,有府河、南河兩條干流,老成都人把錦江叫作府南河。錦江全長150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市14%,承載了全市約46%人口。
錦江黃龍溪段鎮級河長張圓告訴記者,早些年逢枯水期,府南河常有異味飄出,老一輩人調侃其為“腐爛河”。經過多年努力,現在河道聞不到異味,水質逐年向好,持續保持Ⅲ類水質水平。
近年來,成都編制了《錦江水生態治理總體規劃》《成都市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等,以徹底改善錦江水質。據曠良義介紹,聚焦“截污”,成都累計敷設截污管涵23.1公里,修復病害管網1400余公里,新建19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提升173.5萬噸。
張圓把“望聞問切”的方法運用到了水生態治理工作上——“望”河面有無垃圾,“聞”水體有無異味,“問”居民商戶線索,“切”準污染源頭、解決關鍵問題。每月通過巡河APP加強監測,重點盯緊排水口,防止生活污水、餐飲廢水混入河道。
通過持續治理,錦江流域水質優良率由2016年的69%提升至100%,錦江黃龍溪國考斷面水質從2016年的劣V類提升至Ⅲ類及以上,連續60個月(截至2025年4月)保持在Ⅲ類及以上。
貫通都江堰至黃龍溪綠道220公里,成都打造“夜游錦江”魅力城市新IP
成都市境內河網密度大,流經河流屬岷江和沱江兩大水系,西南部為岷江水系,東北部為沱江水系,其中絕大部分地域屬岷江流域,面積占全市幅員面積的70.4%,流域面積為9169平方公里;沱江流域面積占29.6%,流域面積為3221平方公里。
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以來,成都市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嚴格實施水污染防治“626”方案,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施策、系統治理,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目前,成都市地表水水質總體呈優,114個地表水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114個,優良水體占比100%,水功能區劃達標率為100%,縣城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成都市嚴守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嚴格執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涉水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監督落實“三同時”制度;禁止在長江一、二級支流岸線一公里范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
據悉,2021年以來,成都累計核發涉水排污許可證5213個,開展372個重點涉水排污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對于重點流域,成都市加強水生態治理。按照“大流域統籌規劃、小流域單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治理思路,修編《錦江水生態治理總體規劃2022—2035年》《成都市沱江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規劃修編》,出臺《成都市河湖水生態綜合治理技術導則》,持續開展錦江、沱江、金馬河三大流域水生態治理,探索形成“市屬國有公司+區(市)縣政府”流域治理新模式。
2021年以來,成都全市按照查、測、溯、治四個階段,全面完成三大流域3917個問題排污口整治。
在治水的同時,成都市還探索水生態價值轉化。編制《天府藍網總體建設規劃》,統籌水、岸、城一體化打造,建成溫江魯家灘、邛崍白沫江等天府藍網396公里。堅持筑景成勢,實施增水增景,充分釋放岸線拓展濱水空間,延長錦江通航里程,貫通都江堰至黃龍溪綠道220公里,打造“夜游錦江”魅力城市新IP,錦江實現從護城河、景觀河、生態河到幸福河的“第四次轉型”,激活成都生態經濟、夜間經濟。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