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6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以下簡稱“國常會”),其中一個主要議程,是聽取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情況的匯報。
會議強調,要切實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直新聞注意到,6月以來,李強總理多次提及“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本次會議指出“要切實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表述,較以往增加“切實”二字,顯示力度加大。
6月9日,國務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主題,進行第十四次專題學習。李強總理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通過多方面協同發力,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瓶頸,切實提高轉化效能,促進創新發展。李強還指出,在轉化對接方面,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項目,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前沿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
可見,要落實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是關鍵。

6月9日,國務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主題,進行第十四次專題學習。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學習。圖源:新華社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李強總理主持國務院第十四次專題學習的次日,中辦、國辦公開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下稱“《意見》”),其中第一條意見便是加強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優化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作用的有效路徑。
就在美國政府發起激烈的貿易戰、對華實行單邊霸凌和科技圍堵之時,國家將這份“新考卷”交給“創新之城”深圳,是對深圳科創成果的肯定,也寄托著對深圳為全國“打樣”的期盼。
讓企業唱主角,一直是深圳科技創新的一大鮮明特色,也是深圳的創新密碼。2024年,深圳企業研發投入2086.7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3.3%,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6月26日,在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辦的“全面建設創新之城”新聞發布會上,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陶永欣表示,深圳將堅持把整座城市作為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場,讓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在深圳市場率先應用推廣。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指出,深圳將不斷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主體地位。他續指,接下來,深圳將加快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推動企業研發投入占比保持95%左右。
在支持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張林介紹,深圳以立法形式對科技人員的激勵由“先轉化后獎勵”調整為“先賦權后轉化”,陸續推行“先評估后買斷”“先授權轉化再確權”、職務成果單列管理制度等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針對初創企業,新設立20億元的科技創新種子基金,引導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外界注意到,就在《意見》發布當天,深圳企業家任正非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指出,“我們一年1800億投入研發,大概有600億是做基礎理論研究,不考核。1200億左右投入產品研發,投入是要考核的。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我們就趕不上美國。”
任正非續指,“對基礎研究開放喇叭口,和各大院校合作。這些都是戰略性投入,不考核的。基礎理論這一塊,我們內部建立一個機制,什么時候能做出來不知道,對科學家也不做要求。”
可以說,《意見》中所指科技領軍企業就包括華為。而任正非的此番回答顯示,華為相當看重基礎研究,而華為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人才、科研、教育則共同發揮答題人作用,只有這般才能實現從“0到1”的突破。
而對于企業而言,深圳的確是科研成果轉化的沃土。例如,在深圳市南山區一條長約10公里的狹長谷地中,擁有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機器人產業集群——深圳“機器人谷”。這里匯聚了一大批知名的機器人公司,如優必選、越疆科技、速騰聚創;高校與科研機構云集,如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學、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國家超算深圳中心等,匯聚全市一半以上全職院士。
有分析指出,深圳“機器人谷”通過龍頭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在空間上的聚集,并結合政策扶持與產業鏈整合,構建起了加速技術轉化與產業協同的生態體系。以速騰聚創為例,這家由哈工大深圳校區師生聯合創辦的企業,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在激光雷達和靈巧手等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當美對華科技封堵愈演愈烈之時,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使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從書柜走向貨架,至關重要。
作者丨程凌宇
排版丨陳翩翩
編輯丨侯軍義
審校丨黃海寧
監制丨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