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相遇,讓冰川之美延續,讓地球更COOL!
時間:2025-07-02 10:14:47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歐陽近人
如果冰川消融,地球將會變成什么樣?保護高山雪線,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當科學與藝術相遇”跨界對話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場以“保護冰川,一起讓地球更cool”為主題的活動,通過科學家嚴謹的數據解讀與藝術家感性的創作表達,碰撞出保護地球生態的智慧火花。
聯合國大會將2025年定為首個國際冰川保護年,以期提高公眾對冰川在氣候系統和水文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認識,倡導公眾積極應對冰川融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
在很多的人心中,冰川是遙遠而沉默的。清華大學陳德亮院士以“讓冰川之美得以延續”為題,引領觀眾走進冰川,感受冰川之美,聆聽冰川的故事。陳德亮院士告訴觀眾,冰川不僅是自然奇觀,更是地球的記憶。現在,沉默的冰川正在悄然退卻,失落的不只是冰,還有記憶、文化與未來。“只有不懈努力地探索與實踐,讓更多人了解她、愛護她,才能讓冰川之美得以延續。”陳德亮院士說。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張琳在這場跨界對話中從不同的角度向三位嘉賓提問。當被問及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邊會活動的感受時,演員劉濤分享道:“在大會‘中國角’系列活動中,那些關于冰川觸目驚心的數據和嚴峻的現實令人震撼。這既揭示了當前面臨的生態危機,更讓我們意識到改變行動方式的緊迫性。”
劉濤曾作為中國女性代表參與2023年第28屆、2024年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系列活動,并被授予“冰川記憶:全球探訪活動”公益傳播大使和“氣候傳播大使”稱號,展現了中國女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積極努力。
“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座冰川下,對我們而言,這冰川是山神打坐時垂落的銀須,是鐫刻在祖輩血脈中的回憶。我們數著冰裂紋計算牧草返青的日子,捧著雪水給新生兒洗眼睛,轉山時把瑪尼石堆成它的模樣——它不止是冰,還是哺育千萬山民的搖籃,是山魂共戴的白玉冠。”劉濤現場朗讀了廣東廣雅中學高二學生丘程名,參加冰川青年科學探索活動過程中創作的散文詩《挽留》。
活動現場,青年探險家溫旭分享的南極獨行故事成為最受小觀眾歡迎的環節。這位勇敢的科學探險者曾歷時58天,在沒有外界支援的情況下獨自穿越南極。他通過親身經歷地球三極(南極、北極、珠峰)的壯舉,向公眾傳遞保護冰川、珍愛地球的環保理念,其真摯的講述讓現場觀眾深受感動。
本場活動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國家大劇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極地未來、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單位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