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郊北靈山可實現割韭菜自由?專家:親近自然應堅持“最小生態影響”原則
時間:2025-07-02 09:00:00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韋璐
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與河北省涿鹿縣、懷來縣交界處的北靈山,因其山峰上有一片長滿野韭菜的“韭菜坡”,吸引了不少游客。5月以來,進入野韭菜生長期,大量游客涌入北靈山,甚至有旅行社打出“來北靈山實現野韭菜自由”的噱頭攬客,致使當地野韭菜遭到無節制采摘,此前有媒體報道北靈山“快被薅禿了”,野韭菜是否可以隨意割?如何保護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和高山草甸生態系統?記者就此采訪了業內專家。
過度采摘野韭菜可能造成多種影響
“一天上山的游客能有兩千多人,野韭菜幾乎被挖光,草地也被踩得坑坑洼洼。”在社交媒體上搜索“北靈山”,類似的內容觸目驚心。
據了解,北靈山海拔1900多米,這里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是京冀生態屏障的核心組成。生長在這里的野韭菜生態價值遠超其食用意義。
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生態治理研究所所長陳真亮告訴記者,野韭菜的深根系能有效固持土壤,防止高海拔風蝕和水土流失,對維持山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潛在價值。不僅如此,作為早春蜜源植物,野韭菜能夠為傳粉昆蟲提供關鍵食物來源和棲息地,其揮發性硫化物形成的“化學屏障”可抑制部分雜草入侵,維持草甸植物的生物多樣性。
“野韭菜雖然不屬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但無疑是當地高山草甸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寧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劉佳奇提醒,過度采挖可能導致野韭菜數量急劇減少,種子庫衰竭,破壞植被穩定性和種群密度。并對其他野生動植物、當地土壤環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陳真亮分析稱,對依賴野韭菜生存的昆蟲等小型生物而言,食物來源和棲息地被破壞,其數量會相應減少,間接影響以此為食的其他野生動植物,可能帶來打破生態系統平衡、土壤微環境惡化等問題。
此外,他指出,人為踩踏也可能造成次生環境問題,比如,被破壞的草甸表層形成侵蝕溝,在暴雨沖刷下可能誘發微型地質災害等。
專家呼吁多管齊下保護生態系統
青山被薅禿,從“療傷”到“治愈”需要多久?記者了解到,通常情況下,被破壞的野韭菜群落自然恢復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長時間,具體取決于破壞的程度。
“如果破壞較輕,野韭菜可能在幾年內通過種子傳播和自然繁殖逐漸恢復;如果破壞嚴重,恢復時間會大大延長,且可能退化為裸巖坡。因此,應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人工干預和生態修復,適時、適地、適度采用技術方法保護野韭菜物種。”陳真亮說,如果破壞程度較輕,自然恢復能力尚可,可不進行人工干預;如果破壞嚴重,就需要人工干預,比如人工補種野韭菜種子、改善土壤肥力等。
此外,可推進人工培育替代方案研發,鼓勵周邊社區通過仿野生種植野生韭菜滿足市場需求,減少對原生資源的依賴和破壞。
據了解,高山草甸生態系統具有生態脆弱、自我修復能力弱等特點,面對生態危機,兩位專家表示,應采取“多管齊下”的保護策略。
例如,劉佳奇向記者指出,比如,主管部門和屬地鎮街可加強部門聯合監管,合理限制進入草甸人數,控制人為干擾強度;文旅部門對可能包含采挖野韭菜活動的旅游產品加強監管和警示;景區可在采挖地周邊設置必要的警示標識并進行勸阻,相關互聯網平臺應從保護生態環境、愛護植被角度對來訪游客進行引導。
“必要時,還可考慮將這一區域劃定為自然保護地,并通過立法方式對采挖活動進行管控。”劉佳奇說。
陳真亮則提出,可建立高山草甸的“紅黃綠”三區管理制度:紅色核心區禁止進入,黃色緩沖區限時限流,綠色實驗區深度開展生態研學和自然教育。
拒絕短視,堅持“最小生態影響”原則
將野生韭菜視為“無主自然資源”無序收割是一種短視行為,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了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
“從立法角度看,如果北京當地高山野生韭菜銳減,應及時修訂《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將野生韭菜納入保護范疇。”陳真亮說。
他表示,鑒于野生韭菜種群數量稀少和重要的生態價值,建議推動《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等有關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的修訂完善,在非敏感區域可以設置一定的“可采集區”,明確限量、限時、限工具等采集規則;明確“連株帶土”式采摘按破壞程度的相應行政處罰責任,或者嚴重的話治安管理處罰甚至入刑。
值得欣慰的是,經過媒體曝光和呼吁,日前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并在北靈山“韭菜坡”周邊新增了宣傳標語,當地挖野韭菜現象已大幅度減少。
近年來,從內蒙古草原的芍藥盜挖濫挖,到秦嶺的蕙蘭哄搶等,類似現象并不少見。而這背后,都暴露出“利用性保護”理念的缺失和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
專家指出,為避免此類現象再發生,應堅持“最小生態影響”和“保護優先”原則,除依托法律規制外,還可通過技術賦能與公眾參與等途徑,加強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在技術方面,可加快研發游客生態足跡實時監測系統,通過游客手機信號等大數據,動態調控入山人數。同時,利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數字化設備,監控重點區域,對有組織的或零星的采摘行為進行全流程動態追蹤。
在宣傳教育方面,可組織撰寫草木志等生態文明讀本或通俗易懂的宣傳手冊,將“不摘一花一葉”等要求納入研學旅行評價體系。
“公眾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宜踐行‘手抓原則’,即索取自然資源不要超過手抓一把的數量。比如,從野韭菜一棵植株上最多采摘一兩片葉子,每次采摘夠吃一頓的量,現摘現吃,不可以挖掘球莖。”陳真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