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亚洲精品欧美精品,欧美色xxx,天天av网,亚洲激情免费在线,北条麻妃在线一区二区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人物 » 正文

傅伯杰,男,1958年1月4日出生于陜西咸陽,自然地理學家、景觀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3-21  來源:傅伯杰,男,1958年1月4日出生于陜西咸陽,自然地理學家、  瀏覽次數:108
核心提示:傅伯杰,男,1958年1月4日出生于陜西咸陽,自然地理學家、景觀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洪堡獎章”得主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傅伯杰,男,1958年1月4日出生于陜西咸陽,自然地理學家、景觀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洪堡獎章”得主 [1-2]  。
1978年傅伯杰考入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北京大學和英國斯特林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學位;1992年前往比利時魯汶大學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擔任研究員、副主任、博士生導師;1997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3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資助;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  ;2016年擔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 [4]  ;2018年當選為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2019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傅伯杰主要從事景觀生態學和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研究方向為景觀生態學和生態系統服務 [5]  。
2021年11月3日,傅伯杰主持的項目“黃土高原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4]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傅伯杰的著作
共11個詞條 1287閱讀
 
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生態技術及經濟學
《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生態技術及經濟學》是由王浩、李文華、李百煉、呂永龍、伍業鋼、嚴晉躍、侯立安、俞孔堅、傅伯杰九位院士級專家共同編著的書籍。2019年3月有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國家生態屏障區生態系統評估
《國家生態屏障區生態系統評估》是201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伯杰等。
 
土壤生物學前沿
《土壤生物學前沿》是201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紀正、陸雅海、傅博杰。
 
黃土高原景觀格局變化與土壤侵蝕
《黃土高原景觀格局變化與土壤侵蝕》是201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伯杰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共138個詞條 3.1萬閱讀
 
安芷生
安芷生,1941年出生于湖南芷江,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2年安芷生畢業于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1985年進入中國科學院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先后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實驗室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8年獲得陳嘉庚科學獎;2006年授聘為復旦大學雙聘院士;2011年獲得美國沙漠研究所杰出國際科學家獎;2015年獲得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201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安芷生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包括黃土與環境、地層學、古土壤與古氣候學、磁性地層學和微形態學、季風變遷與過去全球氣候變化、黃土高原環境保護與治理。
 
常印佛
常印佛,1931年7月6日出生于江蘇泰興,礦床地質學家,礦產地質勘查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省地質局總工程師、高級監察員。常印佛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地質系,同年,被分配到銅陵321地質隊;1960年任銅陵321地質隊總工程師;1978年任安徽省地質局副總工程師;1980年任安徽省地質局副局長;1982年任安徽省地質局總工程師;1988年任安徽省地礦局高級監察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院長。常印佛長期致力于礦產地質勘查的教學和研究等。
 
巢紀平
巢紀平,男,1932年10月19日出生于江蘇無錫,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名譽主任。1954年巢紀平從南京大學氣象系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84年應邀到國家海洋局,擔任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1991年獲得國家科技攻關榮譽證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巢紀平前期主要從事積云動力學、中小尺度系統動力學和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等方向的研究,后期主要從事熱帶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
 
陳大可
陳大可,1957年9月22日生于湖南省長沙市,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1982年陳大可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物理系;1985年獲得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碩士學位;1989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畢業后在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作為訪問科學家,前往美國航空航天局GSFC中心工作;1995年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DEO研究所工作;2006年擔任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年擔任廈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5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擔任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2021年擔任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陳大可長期從事物理海洋學基礎研究,推動了ENSO研究的發展進程,創建了一個有效的垂向混合模型闡釋了海洋混合的物理機制。
2012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當選的中國籍院士
共14個詞條 5520閱讀
 
陳劍平
植物病理學專家
 
傅伯杰
自然地理學家
 
舒紅兵
細胞生物學家、免疫學家
 
康樂
昆蟲與生態學家
2011年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當選院士
共10個詞條 4676閱讀
 
萬衛星
空間物理學家
 
石廣玉
大氣物理學家
 
劉叢強
地球化學家
 
周忠和
古鳥類學家
中文名
傅伯杰
外文名
Fu Bojie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陜西咸陽
出生日期
1958年1月4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英國斯特林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國家生態屏障區生態系統評估》
主要成就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5年當選為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通訊院士
2019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性    別
 

目錄

  1. 1 人物經歷
  2. 2 主要成就
  3.  科研成就
  1.  人才培養
  2.  榮譽表彰
  3. 3 社會任職
  1. 4 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編輯 播報
傅伯杰
傅伯杰(3張)
 
1982年,從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4年,從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986年,在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任講師。
1989年,獲得北京大學地理系和英國斯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環移動圖片境科學系聯合培養博士學位,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擔任助理研究員(1989年—1990年)、副研究員(1990年—1993年)、研究員(1994年9月晉升) [6]  。
1993年02月—1994年08月,在比利時魯汶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
傅伯杰
傅伯杰(5張)
 
1996年—200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7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1999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
2001年02月—2008年1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局長。
2003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資助。
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  [7]  。
2013年08月,應邀在第11屆國際生態學大會作了題為《變化景觀下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報告,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國際生態學大會上作大會報告。
2016年11月,擔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教授 [4]  。
2018年08月,當選為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 [8]  。
2019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9]  ;10月22日,獲得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2020年度EGU“洪堡獎章” [1]  ;10月,擔任北京師范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主要成就

編輯 播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傅伯杰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和生態系統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特別是在耦合景觀格局與水土生態過程、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優化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動了中國景觀生態學的發展 [10]  。
傅伯杰開創性的將格局-過程-尺度有機結合,揭示了黃土丘陵溝壑區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對土壤水分、養分和土壤侵蝕的影響機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間分布模型,比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結構的水土保持效應,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復提供了科學依據。提出了景觀多樣性的概念和類型,發展了農業景觀可持續性評價指數和模型,推動了中國景觀生態學的發展。主持完成了中國生態區劃并得到廣泛應用 [11]  。
  • 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10月,傅伯杰已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60余篇,SCI引用7000余次,入選高引用作者,中國國內引用43000余次(CNKI),出版著作10余部 [12]  。
出版專著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7.05
《國家生態屏障區生態系統評估》
傅伯杰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7.03
《地球科學學科前沿叢書 土壤生物學前沿》
賀紀正,陸雅海,傅伯杰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11
《土壤生物學前沿》
賀紀正,陸雅海,傅伯杰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04
《黃土高原景觀格局變化與土壤侵蝕》
傅伯杰,趙文武,劉宇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3.11
《生態系統服務于生態安全》
傅伯杰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9
《中國生態區劃研究》
傅伯杰;劉國華;歐陽志云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
《典型生態脆弱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技術與模式叢書》
傅伯杰,歐陽志云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02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 第2版》
傅伯杰,陳利頂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0.11
《基于觀測與試驗的生態系統優化管理》
傅伯杰,于秀波主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1
《走向可持續的21世紀 科學與技術的貢獻》
傅伯杰,劉健,曹京華等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12
《環渤海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及可持續利用研究》
傅伯杰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03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
傅伯杰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12
《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
傅伯杰等著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07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
傅伯杰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3.06
《人與環境》
魯齊,傅伯杰編著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03
《土地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傅伯杰著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期刊論文
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and Qiu Ya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the Danangou Catchment,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CATENA. 54(1-2)(2003):197-213.
Fu Bojie, Yang Zhijian, Wang Yanglin and Zhang Pingwe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oil mois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hillslope of loess plateau,China[J].Science in China (D). 44(5)(2001):395-402.
Fu Bojie, Chen Liding, Ma Keming, Zhou Huafeng and Wang Ju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condition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J].CATENA.39(1)(2000):69-78.
Fu Bojie, Wang Yafeng, Lv Yihe, He Chansheng, Chen Liding, Song Chengju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ombination on soil erosion-a case study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33(6)(2009):793-804.
Fu Bojie and Hubert Gulinck. Land evaluation in area of severe erosi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5(1)(1994):33-40.
Fu Bojie, Hu Chenxia, Chen Liding, Honnay, O., and Gulinck, H.. Evaluating Change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between 1980 and 2000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Ansai county, China[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14 (2006):378-396.
Fu Bojie, Liu Shiliang, Chen Liding, Lu Yihe, and Qiu Jun..Soil quality regime in relation to land cover and slope position across a highly modified slope landscape[J]. Ecological Research.19(2004):111-118.
Fu Bojie and Chen Lid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 the semi-arid hill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4(3)(2000):291-303.
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and Zhu Yongguan.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aracteristics, topography and plant diversity in a heterogeneous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near Beijing, China[J]. Plant and Soil. 261(1-2)(2004):47-54.
Shuai Wang, Bojie Fu, Shilong Piao, Yihe Lü, Philippe Ciais, Xiaoming Feng, Yafeng Wang, 2016. Re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due to anthropogenic changes[J]. Nature Geosciences, 9, 38-41.
Feng Xiaoming, Fu Bojie*, Piao Shilong, Wang Shuai, Philippe Ciais, Zeng Zhenzhong, Lü Yihe, Zeng Yuan, Li Yue, Jiang Xiaohui and Wu Bingfang. 2016. Reveget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is approaching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 limit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6(11):1019-1022.
Gao Guangyao, Ma Ying, Fu Bojie. 2016. Temporal variations of flow–sediment relationships in a highly erodible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Land Degrad. Develop, 27: 758–772.
Wang Shuai, Fu Bojie*, and Liang Wei. 2016. Developing policy for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sustainable control[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3:162-165.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擔任職務
2020年—2024年
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水文過程及其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負責人
2020年—2024年
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機理與可持續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負責人
2019年—2024年
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任務四,任務第一負責人
2017年—2022年
 
全球干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專項,項目負責人
2017年—2022年
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4年—2018年
黃土高原生態系統與水文相互作用機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3年—2017年
生態系統服務的權衡與集成:以延河流域為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主持人
1997年
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與土壤侵蝕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主持人 [13]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21年
黃土高原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24] 
2016年
生態系統服務
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排名第一)
2012年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14] 
2009年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2005年
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與土壤侵蝕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5] 
1997年
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的原理及其應用
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993年
中國資源、生態環境預警研究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排名第三)

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傅伯杰說,“Do something new , do something different(做創新、與眾不同的事)”,他認為做科研一定要著眼于開拓創新、追求卓越,哪怕是一點點的不同 [16]  。
  • 講座報告
2016年5月18日,傅伯杰長安大學本部東院地學大廈第一學術報告廳舉行的科技創新交流暨“虹”學講堂第十四講,作了《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的學術報告 [17]  。
2018年10月8日,傅伯杰應邀做客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為師生作了題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的專題報告 [18]  。
2019年1月9日,傅伯杰應邀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作了題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指標體系與方法》的學術報告 [19]  。
2019年10月18日,傅伯杰應邀做客西北大學“楊鐘健學術講座”第一百六十講,為師生作了題為《地理學綜合研究——我的科研故事》的專題報告 [12]  。
  • 教育成果獎勵
2014年,傅伯杰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 [6]  。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1年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中國科學院
2010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11年
國際景觀生態學會杰出貢獻獎
 
2011年12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2012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
2015年
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
201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何梁何利基金會
2019年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
2019年
第十屆中華環境優秀獎-生態保護獎 [20] 
 
2019年10月22日
2020年度EGU洪堡獎章
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 [21] 
2021年10月
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 [23] 
 
2022年12月
2022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地球科學獎 [25]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

社會任職

編輯 播報
時間
擔任職務
2011年
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
2013年—2018年
國際生態學協會副主席
2014年—2018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主任
2015年—2019年
中國地理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22] 
2014年
未來地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5年
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2016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
2018年
中國地理學會監事長
2018年8月
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國家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國家科技部“生態保護與恢復”領域專家組組長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多學科專家組成員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主任 [13] 

人物評價

編輯 播報
從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到景觀生態學研究,再到牽頭全球干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傅伯杰把中國的景觀生態學研究推進到國際前沿水平 [16]  。(《科技日報》評)
傅伯杰向中辦國辦提出了多項生態保護與恢復的政策建議并得到采納,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  。(中國生態學學會評)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