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唐縣把水污染防治作為環境治理的重點,政府和企業先后投資20億元,建設了縣污水處理廠一期、二期、污泥干化制肥、董姑橋濕地、泉林人工濕地等工程,并在重點企業建設污水深度處理和中水回用項目,形成三級治理體系,有效改善了轄區水環境質量,生態紅利開始浮現。
污水三次“洗浴”后用于農灌或工業回用
涂裝車間產生的廢水,經過深度處理后,回用于涂裝車間沖洗工序和廠區綠化。時風農裝產業園通過建設廢水深度處理項目,使廢水回用率達到50%,年可實現廢水回用20萬噸,節約各類費用50余萬元。
像時風一樣,高唐縣藝唐、錦博士等10多家用水大戶,都建設了污水深度處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對生產污水進行第一次“洗澡”,洗澡后的中水部分得到再利用。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都在第一次“洗澡”中回用,全縣企業每天中水用量達到7萬噸,節約大量水資源。
第二次“洗澡”主要地點在縣污水處理廠和泉林污水處理廠,工業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經過十幾道程序,在此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第三次“洗澡”就在人工濕地。水網交錯,河渚重疊,蒲草青青,水鳥飛鳴,占地1566畝的泉林人工濕地,儼然一處頗具天然野趣的濕地公園,吸引了眾多市民游玩。高唐縣污水處理廠和泉林集團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水,經過濕地內茭白、睡蓮等幾十種植物的“洗禮”,每年可有效削減化學需氧量1022噸,氨氮180噸。凈化后的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Ⅴ類標準,用于農業灌溉、景觀用水或工業回用。
此外,高唐縣還不斷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城區污水管網達130公里,城區污水收集率超過90%,新建道路和改造道路管網全部實現了雨污分流,可有效避免汛期大量雨水涌入污水管道,不至于讓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轉。
污泥干化制肥后成爭搶的“香餑餑”
全封閉的鋼化玻璃車間內,地面上鋪滿厚厚的污泥,一輛身材小巧的“小車”在污泥中自動來回行駛,同時不停翻動著污泥,使污泥通過太陽照射盡快干透。這是6月17日記者在高唐縣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干化制肥車間外看到的景象。
縣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季義昌介紹,“小車”其實是翻泥機器人,這是今年3月剛剛投產運營的污泥干化制肥項目,引進德國工藝和設備,全自動化運行,首先對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進行檢測剔除,然后依靠太陽能對污泥干化、殺菌、消毒,然后賣給肥料公司制有機肥。
如何處置污水中分離出來的污泥,一度是讓人頭疼的事情。季義昌介紹,污泥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有機質等養分,是很好的有機肥。他曾經試驗給院內蔬菜施用污泥肥,結出的冬瓜長到35斤重。但污泥含水量高達80%,儲運使用都非常困難,若處置不當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廠里經常為處理污泥大費周折,每年要賠上十五六萬元讓一些農戶和制肥企業運走。干化制肥項目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這個項目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5個干化車間,每個車間內配一個翻泥機器人,車間內的風扇通過配電柜自動控制,隨時調控車間內的風速、濕度等。記者在其中一個車間看到,污泥已經變成灰色泛白的均勻團塊,看起來非常干。“處理后的污泥非常便于運輸和利用。”季義昌說,現在的污泥不再是賠錢貨,而成了肥料企業爭搶的“香餑餑”。項目每天可生產干化污泥30噸,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并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生態綠色理念使10多個投資商項目被拒
縣環保局局長郭景濤介紹:“高唐縣通過水污染綜合治理體系建設,每年可減少開采地下水和引黃水4000萬至5000萬立方,水費按照每立方0.2元計算,年可節約資金800萬至1000萬元。通過全縣36個淺層地下水監測點的監測,今年5月,全縣平均淺層地下水水位比去年同期回升25厘米。”
高唐縣的魚丘湖、雙海湖等水域良好的水質和生態環境,也印證了高唐水污染治理的成效。高唐縣攝影家協會主席于國新,熱衷于拍攝各種鳥類,魚丘湖、雙海湖、董姑橋濕地等是他經常蹲守的拍攝點。碰到記者,他迫不及待打開相機,展示剛剛于董姑橋濕地拍到的圖片:“嘰嘰喳喳都是鳥叫,人說話都聽不見,都藏在蘆葦叢里,好不容易才拍到這幾張。”于國新說,經常在湖邊和濕地蹲守,讓他切實感受到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我在雙海湖11次拍到白天鵝,最多的一次有近50只,以前一年也就看到一兩次。”目前他的電腦里儲存著在高唐拍到的赤麻鴨、丹頂鶴等20多種珍稀鳥類的倩影。
投巨資治污的背后,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上海一位客商想在高唐投資建設玉米淀粉加工項目,一期投資1億元,但因為該項目會造成水質和大氣污染,被婉拒。該縣抬高工業項目準入門檻,近期已將不符合環保標準的10多個項目拒之門外。
生態正在成為高唐最具吸引力的名片。圣聯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生料堇青石蜂窩陶瓷,該產品用于飛機、輪船、汽車等尾氣的排放處理,是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綠色環保項目。項目對生產地的水質、空氣要求非常嚴格,項目負責人在外地考察多時,當看到高唐水質和空氣質量檢測數據后,欣然將項目放在高唐。打破了水瓶頸的制約,企業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泉林15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時風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投資過50億元的重大項目,都進展順利。
書記點評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
聊城市委常委、高唐縣委書記劉春華
高唐屬資源性缺水地區,隨著用水量的增加,水已經成為高唐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高唐投巨資治理污水,收獲了生態紅利,為企業拓展了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在全社會樹立起“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從而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對于地方黨委政府來說,經濟與環保齊抓,發展與生態共贏,才能更好地踐行科學發展,才是對人民群眾的高度負責。從我們的實踐看,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的道路,是切實可行的。解決環境問題,需要轉變發展方式,需要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招商選資;需要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同呼吸,共奮斗,共同維護我們的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