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探索千萬噸固廢變身城市“礦藏”
時間:2025-06-22 08:00:51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沈冠楠
你能想象嗎?建筑垃圾不再是只能填埋的廢物;曾經的“垃圾山”每天可產生90余萬度電,可滿足260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垃圾分類成為新的生活風尚……在江西省南昌市,一場以“無廢城市”為名的美麗建設,正為生態增顏、為發展擴容。
2024年4月,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江西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標志著江西省全面進入全域“無廢城市”建設階段。同年,南昌市正式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并在全省首次提出2027年基本建成“無廢城市”、2030年全面建成“無廢城市”的工作目標。
日前,南昌市公布了“無廢城市”建設最新進展,累計建成76個“無廢細胞”。同時,據南昌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信息,2024年,南昌市產生固體廢物總量2612.57萬噸,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6.14%,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持續穩定在80%以上,多項指標已提前達到2025年預期目標,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
“逆襲”成“材”,道路骨料來自建筑垃圾
在南昌縣武陽鎮,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南昌各個縣區的建筑垃圾被運到江西玥玥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玥玥再生資源公司)。它們的命運不再是被填埋,而是要經歷一場“逆襲”。
混凝土塊、磚塊、瓷磚、渣土……這些拆房、敲地產生的建筑垃圾,被送入開足馬力的大型智能設備,經過篩分、分揀、破碎等一系列工序“消化”,“重生”為直徑不等的再生材料——再生骨料。
“我們主要生產5種規格的骨料,直徑在5毫米至24毫米之間,粗的類似鵝卵石,細的則是粉狀。”玥玥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邵琪麗說。
這樣的骨料將去往何方?
記者了解到,在符合技術標準的前提下,再生骨料可作為天然砂石的環保廉價替代品,用于混凝土、水泥制品、路基工程等領域,從而再次回到建筑、道路、園林綠化建設中。這樣一來,既減少了砂石資源的開采,也有效防止建筑垃圾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再生骨料具有透水性優勢,其對提高道路排水效率和工程質量也大有裨益。此外,再生骨料制成的透水磚則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材料。
邵琪麗介紹說,現階段,企業每天可回收建筑垃圾約300噸—500噸,一條再生骨料生產線的日產量可達1000余噸,可滿足20厘米厚、1萬米長的路基鋪設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綠色轉型,這些曾經的廢料正“逆襲”為建材“新貴”,并作為“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廣泛應用于各種市政道路、工程項目。
“南昌東站的部分便道基底就采用了我們的再生骨料。”邵琪麗說。
垃圾場“長”出循環經濟新生態
遠處青山蒼翠,近看道路潔凈,這是記者近日在麥園循環經濟產業園看到的一幕。
在2021年前,這里有著另一個名字——“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它是南昌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所,填埋南昌生活垃圾長達24年。
然而,由于填埋場采用敞開式填埋作業方式,且傳統處理工藝落后,麥園的“臭”長期困擾著周邊居民。據統計,2017年至2021年,周邊群眾年均投訴1000多次。
遭遇“垃圾圍城”之痛的南昌,決心為過去24年的垃圾填埋畫上句號。2020年4月,南昌市對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共1200萬平方米、總計1700萬噸的垃圾實施終期封場。同時,投資25億元打造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全量焚燒處理和“零填埋”。
產業園運營單位江西鼎元生態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汪燕銘介紹:“一年可將100萬噸生活垃圾轉化成熱能4.23億度電,滿足近17萬戶家庭1年的用電需求。”
焚燒殘渣中,爐渣可做建材,煙氣經過凈化處理實現超低排放,飛灰則在螯合穩定合格后,進入飛灰填埋專用庫區安全填埋處置,真正做到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如今的麥園循環經濟產業園告別了“垃圾成山”,重生為集固廢處理、環衛科技研發、環保科教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花園式的示范性園區,更為南昌“無廢城市”建設寫下生動的注腳。
隨之茁壯成長的,是一條覆蓋垃圾回收、加工處理、再利用等多個環節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原來,繼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后,餐廚垃圾處理、滲濾液處理、濃縮液處理、膜下沼氣發電等一系列項目也落戶產業園。“這些項目正形成協同效應,某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可在另一處成為可重新利用的資源和產品。”汪燕銘說。
“無廢”生活正流行
“無廢城市”建設一頭連著減污降碳,一頭連著群眾的日常生活。這場始于民、惠于民的美麗建設,從頂層設計萌芽,根系已達千家萬戶。
基于此,南昌市制定了《南昌市“無廢細胞”建設指南(試行)》,將“無廢城市”細化為一個個觸手可及、可觀可感的“無廢細胞”,通過樹立標桿,讓“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76個“無廢細胞”在南昌建成,涵蓋“無廢社區”“無廢校園”“無廢加能站”等類別。“無廢”已然滲透到南昌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年初,南昌西湖區春熙社區國貿春天小區入選南昌首批“無廢社區”。在這里,“定時投、精準分、能變現”漸成居民共識。
該社區書記葉保英告訴記者,實行“撤桶并點”后,小區僅設兩個垃圾投放點,并在早晚配備督導員,引導居民在源頭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從前,每棟樓下都有垃圾桶,現在環境更清爽了,居民也逐漸有了垃圾分類的自覺性。”
另一動力在于激勵模式的引入。
“隨手一扔,垃圾就變成了錢。”作為小區“無廢化”改造的核心場景,兩臺“愛回收”智能回收機新晉為居民“寵兒”。一些廢棄的紙盒、閑置的舊物,經手機掃碼開箱,就能自動稱重,即時結算,零錢秒到賬,還能隨時提現,或兌換生活用品。“比廢品上門收還方便!”小區居民、69歲的趙志雄連連點贊。
葉保英說,這樣的垃圾回收方式尤其受老年人歡迎。“小區有位阿姨幾乎每天都去‘愛回收’投垃圾,之后累計提現了100多元錢。而且,她不光自己投垃圾,還帶動了另外幾名阿姨一起投。”
大人們自覺分類,孩子們也成為“無廢理念”的傳播小使者。對此,居民劉秋平感觸頗深:“以前孩子拆完快遞就丟包裝,現在會主動攢起來,送去‘愛回收’換零花錢。”
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綠色消費、低碳出行、共享經濟……從“無廢城市”到“無廢生活”,全域無廢、全民無廢的城市氛圍正悄然形成。
“無廢”路上,南昌如何“掘金”新藍海?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垃圾被認為是極具開發潛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建設“無廢城市”的潛力和潛在效益巨大,預計到2030年,我國固體廢物分類資源化利用產值規模將達7萬億元至8萬億元。
對南昌市而言,如何緊抓機遇,掘金“新藍海”?
“以一批資源化利用項目為依托。”南昌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科負責人熊琿表示,南昌市在2024年推出的《“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除明確2027年基本建成“無廢城市”、2030年全面建成“無廢城市”的工作目標外,還結合實際情況,在全省首次推出兩類項目清單,共計28個項目。
透過這些項目清單,南昌“無廢城市”的未來圖景清晰可見。
固廢源頭減量加速;報廢汽車拆解后再利用,水箱、風扇葉等破碎料可生產尼龍隔熱條顆粒;固廢污泥華麗轉身成復合燃料;建筑垃圾再生為濾水磚;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穩步提升;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釋放發展新動能……“無廢而治”激活的一池春水,讓越來越多“經濟包袱”轉為“資源富礦”,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